李立腄G一直少提少講 建制網媒出擊 主動否定六四
【明報專訊】新聞媒體在八九民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荋C體的報道、電視畫面及新聞圖片,把中港緊連一起。事隔30年,六四還未封塵、被遺忘,也因傳媒工作者鍥而不捨發掘新資訊,堅持把事實告知大眾。可是,近年媒體採訪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學者研究更發現,親建制媒體近年主動發動網絡攻勢,製造否定六四的輿論。
明報記者 邱榕瀅 陳嘉詠 李以莊
30年來,六四事件每年都是大部分傳媒的焦點,晚會人數、各方爭拗,最終都化成一張張燭光照片。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葙L去10年,研究六四作為集體回憶,他提到其中一個面向,是親建制媒體手法轉變,由過往「少提少錯」,到近年網媒主動出擊,諷刺支聯會以至六四悼念,製造「六四可以爭拗」的「事實」。
「講少錯少」親中報章6年8篇六四報道
李立艀b研究中整理本土派網媒,以及親建制網媒「香港G報」、「幫港出聲」及「港人講地」的帖文,將之分類為諷刺支聯會「掠水」、錯誤論述六四事實,以至批評泛民等主題,結果發現親建制網媒近年在批評支聯會等議題上,變得更加主動(proactive)。「研究由人手搜索多個專頁提到「六四」的帖文,「香港G報」、「幫港出聲」分別分析91則帖文,「港人講地」則分析114則帖文。分析看到親建制網媒總計有18.6%是諷刺集會「掠水」,其中一網媒,有35.2%帖文被歸類至此主題;至於表達對泛民主派不滿的帖文,親建制網媒合共有多達41.9%。」
反觀傳統媒體,其研究曾搜索2013至18年間、每年6月4日至5日的《文匯報》和《大公報》,合共只得8篇報道提及六四。他指出,不論建制派、親中媒體向來對六四均是「講少錯少」,以不提、不講為主。
李立艉尷R,親中報章終究為正規媒體,會有所顧忌、被批評的成本較高,但親建制網媒卻身分模糊,網絡世界發言成本亦低,「在社交媒體,公共、私人空間領域模糊……過往即使敢想,亦不會敢講」。
李立艉尷R,親建制網媒主動出擊,效果是製造「可以爭拗」的客觀事實。他以過往多年港大民調為例,支持、反對平反六四者,一般分別為四成多及兩成多,但主流傳媒過往較少呈現反對聲音,「建制網媒令現象變成並非共識,(帶出)有市民認為『中國無問題、學生有問題』的觀念」。
李:網媒取巧斷章取義
近年充斥假新聞,李立葳﹛A親建制網媒對六四事件有更多諷刺和批評,典型的假新聞則較少見,反之卻是取巧地選取事實、斷章取義,例如「天安門無死人」,的確有調查指死傷者最多為長安街、木樨地,這句話縱未必完全韋y,卻是取巧得很,「你不如說人民英雄紀念碑前3碼範圍無死人」。
六四晚會成香港自由指標
李立葙L去10年研究六四,他指出,六四作為集體回憶並非必然,像內地多年來禁提六四,近年卻曾有內容突破封鎖,是否審查「太成功」,連審查者都不知悉何謂「六四」?然而,香港人縱面對國家壓力,30年來卻仍堅持舉辦燭光晚會。他分析,六四作為集體回憶有三大因素,回首1990年代初,晚會出席人數最少,面對回歸,社會普遍不安,甚至想像回歸一刻,支聯會便會馬上被取締,「像黃子華在1999年的棟篤笑就說,九七過了兩年,但司徒華還未被捕,那是九七前的想像」。李立葳﹛A在此情G下,燭光晚會、堅持悼念,都成為了道德勇氣的象徵。
其二,李立葳{為,回歸過後可否繼續舉辦六四晚會,亦成了衡量香港言論自由的指標,「還有幾多年香港會變成中國?有什麼指標顯示香港與內地無異?是否仍有六四(晚會),就是差異」。
第三,六四事件至今30年,李立葖出,今時今日紀念六四已不止於紀念事件本身,更包括了港人30年來的堅持,「愈紀念,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