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角度——闢謠:救命三法還是催命三法﹖

[2019.05.21] 發表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網上和社交媒體又流傳「救命三法」,分別針對中風、心梗和哮喘等急症給出了應對策略:(一)半身不遂(不管腦出血還是栓塞)、口眼歪斜,馬上取縫衣針將患者雙耳垂最下點刺破,各擠出一滴血,病人馬上治癒,並且不留任何後遺症。(二)心臟病猝死發生後,馬上脫掉患者襪子,用縫衣針分別刺破其十個腳趾,病人即清醒過來。(三)不管哮喘還是急性喉炎等,發現病人出不來氣,憋得臉紅脖子粗,趕緊用縫衣針刺破其鼻尖,擠出兩滴黑血即治癒。帖子稱,記住「救命三法」,關鍵時刻能救命,均無任何危險,可放心操作。

就中醫角度看,《生命時報》記者訪問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針灸科主任高建芸,他說「救命三法」其實講的是中醫的放血療法。針刺放血是一種很常見的臨床治療法,當人出現休克或高熱的情況下,可使用針刺放血療法急救,通過刺激穴位的方法可緩解症狀,但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才能操作。不過,中醫有針扎人中(位於鼻唇溝的中點)、合谷(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之間的指蹼處)等穴位促醒的做法,但鮮有聽說扎耳垂、腳趾和鼻尖能促醒的。

從西醫角度看,醫生也會使用放血療法,西醫源自古希臘文化,古希臘的醫學理論有四元素說:以火、水、土、氣為萬物根本的四元素,體液學說受四元素說影響,以血液(blood)、黏液(phlegm)、黃膽汁(yellow bile)和黑膽汁(black bile)分別代表這四大元素,稱為四體液(humours),為保持身體健康,這四種液體必須維持在平衡的狀況,而放血療法是直至十八世紀末維持平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現今醫學仍重視「體內平衡」(homeostasis),多個體徵都維持在一個相對不變的狀態,使整個基體能正常運作,在人類,體內平衡包括體溫、水和體液、糖份和電解質、血壓等,但放血療法只在幾個指定的疾病才會使用,因為隨便使用放血療法不但沒有療效、更可能令病情惡化,仍會使用放血療法的疾病包括(一)血色素沉著病(hemochromatosis,是一種先天性鐵代謝紊亂的遺傳性疾病,患者吸收的鐵量超過了機體的需要,當機體不能將多餘的鐵排出體外時,多餘的鐵漸漸沉積在組織和器官上,最終,鐵超載造成多器官機能障礙、衰竭,尤其是心臟、肝及胰腺的內分泌部分);(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是一種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體內紅細胞量升高而增加血凝塊的風險 );(三)遲發性皮膚##病(porphyria cutanea tarda,血紅素代謝疾病,會導致過量鐵質積聚體內)等罕見的疾病。

回看上面所提的「救命三法」之一的中風,先要為患者確診中風,然後分辨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中風,多數需要電腦素描檢查,因為雖然症狀相同,但治療的方法卻截然不同。醫治缺血性中風是要恢復腦部的血液供應,必須在「黃金時段」內為患者使用血栓溶解藥將血栓溶解,此外,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術,將狹窄的血管擴闊或被堵塞的血管打通,包括(一)頸動脈內膜剝除術:將積聚在頸動脈壁的粥樣硬化斑塊清除、並將血管擴闊,和(二)血管修復術(又稱血管成型術,俗稱「通波仔」)。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法與缺血性中風完全不同,主要是要動手術止血及將瘀血清除,手術包括使用夾子將腦內的血管瘤夾住,令血管瘤不再流血;也可使用導管經由手或腳的動脈伸進位於腦部的血管瘤內、然後放置一個細小的圈、令血管瘤內血液凝結、不再從血管輸入血液、因而不再充血,所以不會破裂;也可動手術將較小和位於容易動手術部位的腦動靜脈畸形割掉,從而消除破裂出血的危險。

有些患上中風症狀的病人,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症狀自行消退,大部份在五分鐘內消失,平均是大約一分鐘,這是「小中風」,小中風常見的病因是血栓或粥樣硬化斑塊將輸送血液給腦子的血管堵塞,但在很短的時間內自行溶解,因為人體有自然溶解血栓的功能,所以有人可能錯誤以為所用的方法(例如為患者扎針、按摩或其他方法)有效,其實是患者自然恢復過來,但小中風是中風的警告訊號,多於百份之十的患者會在三個月內患上中風,其中超過一半是在小中風後的四十八小時內發生,而約三份之一曾患小中風的人會於一年內患上中風。所以,任何出現中風癥狀的人必須立刻求醫,以免耽誤病情!

更多健康醫事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