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部分頸部拉傷、撞傷的病人雖然無表面傷痕,但已造成頸動脈撕裂致血管積血塊,嚴重者可致中風甚至返魂乏術。伊利沙伯醫院一年前開始篩查先導計劃,為創傷入院的懷疑「非刺穿性頸動脈創傷」病人,做電腦掃描助及早診斷,再以藥物或手術治療減死亡風險。負責篩查計劃的醫生希望未來能將計劃推廣至其他醫院。
去年10月一名22歲男子因工業意外,從8樓跌到5樓送到伊利沙伯醫院治理,傷者除了腹部重創要做緊急手術止血,院方同時發現他顱骨底有骨折,因擔心骨折有可能刺傷頸動脈,再為病人照電腦掃描,證實其頸動脈撕裂已形成血塊「腫起」(見圖),其後施手術為病人的頸動脈內放置支架,防血塊形成阻塞血管致中風。傷者手術後6周出院,無後遺症。
頸動脈撕裂可致中風死亡
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創傷總監李建恩表示,若沒有為這病人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血塊有可能慢慢增大致阻塞血管,同類病人中有33%會因此中風,11%人會死亡。李續說,車禍、打架、跌傷、硬物擊傷,以致被車內的安全帶拉傷,都有可能造成頸動脈撕裂,受傷的血管內壁有可能形成血塊,初期病徵輕微例如頭痛,容易被忽略,但嚴重者會慢慢形成血管栓塞致中風和死亡。
為減低中風和死亡率,伊利沙伯醫院約一年開始篩查先導計劃,為創傷入院的懷疑非刺穿性頸動脈創傷病人做電腦掃描,助及早診斷,加以藥物或手術治療。
聯網總監盼推計劃至其他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說,伊院過去一年已為約10名懷疑個案檢查,其中兩人證實有頸動脈撕裂,包括上述22歲男子個案,和另一名只需接受藥物治療的輕微個案。李建恩希望未來能將篩查計劃推廣至其他醫院。
另外,醫管局5個創傷中心去年接收3905名嚴重創傷病人,當中約50名傷者有嚴重盆骨骨折,鄭敏樂指出,傳統治療會先為病人開胸,用止血夾夾住主動脈暫時為盆骨位置止血,再做修補手術;若轉用「復蘇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即在腹股溝動脈用導絲將球囊帶到要止血的腹主動脈,再撐起球囊,同樣能為情G危急的盆骨骨折病人減少出血,爭取時間再送到手術室治療。止血過程由開胸的10分鐘減到2、3分鐘,病人所受創傷也較小,而球囊的位置和大小可調校,適合不同病人。鄭說,日本近年研究指出,用復蘇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為嚴重創傷病人暫時止血,病人死亡率約為10%,遠低於開胸方法下的50%死亡率。
球囊止血快 死亡率大減
鄭敏樂說,有關技術在血管外科已很成熟,伊院正為急症科醫生提供培訓,預料2020年初能在創傷治療引入這技術,未來希望再推廣至其他醫院使用。李建恩和鄭敏樂已在上星期醫管局研討大會上分享有關篩查計劃和止血術的成果。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