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一連兩日發生涉及智障者的家庭慘劇,折射出照顧者壓力沉重。「我遇過一個個案,那個媽媽當時50多歲,有個智障鴾j仔,佢話試過半夜真係好想死,差在係自己去死?定係攬住個仔一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服務督導、註冊社工陳慧德慨嘆道。 以前20多歲有宿舍 現在要30多歲 陳慧德2015年開始在大埔做跟進照顧者的社區工作,「其實很唏噓,以前看到智障者20多歲就能等到院舍,但現在可能要等到30多歲。智障子女中學畢業後到30多歲,這段時間都要在家,而且他們開始有社交需要,有很多情緒也不懂表達」,種種壓力都會讓照顧者喘不過氣。她說不少照顧者「physically(生理)沒有隱蔽,但mentally(心理上)隱蔽」,不會感覺自己需要求助。 「當半夜螳ヾA姊妹一起撐」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獲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258.5萬元,2015至18年在大埔區推行「孤單不再——跨界別支援照顧者網絡計劃」,從照顧者的需求入手,例如在街巿擺街站提供「烹調碎餐課程」,先吸引照顧者注意,「拉」他們出來,再按照其背景、居住位置等為他們配對一個個小組。 陳說這些有茯萓P背景的照顧者能互助互勉,以那個50多歲的智障兒母親為例,「她參加活動後再不會感到絕望了。當半夜『螳ヾz的時候,她會在WhatsApp群組求救。姊妹們會一起撐她,陪她走走公園散心,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懂講什麼therapy(治療),但社區網絡編織承託很重要」。她鼓勵照顧者主動踏出第一步,到社區中心認識朋友,別留待心情不好才求救。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關則輝認為,過來人的力量往往更大,「社工的確曾接受專業訓練,(知道)該如何疏導照顧者情緒,但過來人在心靈安慰上,說服力更強」。 扶康會天水圍地區支援中心高級服務經理程志林則認為,日間照顧服務能為智障者家庭帶來出路,當患者被送至院舍暫託時,照顧者便有時間紓緩一下,患者亦能在院舍得到適切照顧,甚或接受一些情緒管理訓練。他說現時政府資助的智障者院舍輪候時間長達十數年,「智障者家庭一直等,問題就一直未解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