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昨日中學文憑試(DSE)舉行歷史科考試,有題目資料提及當時香港商人反日的行動,再要求學生分析香港華商就五四運動所作的反應。有中學歷史科教師認為,以五四運動切入,再分析內地和香港關係的出題方式較少見,「有可能難倒考生」,但認為出題者或有意讓考生反思中美貿易戰等時事中香港的角色。 今年歷史科有5440人報考,卷一必答的歷史資料題共4題,第一題引用兩份刊載於1919年5月出版的上海報紙,第一篇提及上海浦東中學呼籲抵制日貨,第二篇則為先施公司不賣日貨的報道;同一題另列出一篇香港新聞報道,報道講述一場日本蒸汽輪殘骸拍賣無買家的事件,形容反日杯葛正全面卻又悄悄地展開;其餘3題則分別問及二戰後日本蛻變、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的關係,以及巴黎和約(見表)。 教師:出題方向少見 或難倒考生 中學歷史科教師、教協理事張往認為,今年試卷難度適中,「題目類型和用語沒有特別刁鑽」,大部分歷史科學生對冷戰和巴黎和約等課題也熟悉。至於提及五四運動一題,張往說,因應五四運動100周年,也曾為學生重點溫習,但指一般歷史科提及五四運動也會將重點放在中國史部分,而今年題目問及五四運動如何反映香港與內地關係的出題方向則較少見,「可能會難倒考生」。 題目要求考生根據資料,推斷香港華商當時對五四事件所作反應和兩項特徵,張往稱,香港作為華人為主的社會,當時也響應五四運動,「始終身分認同也是中國人身分」,但另一方面考生亦應知道香港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香港人亦需有一定政治上的避忌,需盡量低調。張覺得,出題者期望藉此題讓考生反思過去和現在的關連,「我想出題的老師可能都會想考生去思考,比如現在中美貿易戰下,香港如何自處?」 討論兩地人看法是否相似 考生亦需就20世紀發生於中國的重大事件,討論內地中國人和香港華人是否持相似看法,中學歷史科教師、教協理事張兆聰及李家宏均認為,考生需舉出涵蓋有關年期內,與中港關係有交集事件,當中可包括孫中山以香港作基地推動反清革命、省港大罷工、抗日戰爭、大饑荒及文化大革命對香港民生及政治影響、1989年北京學運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