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6萬港童患濕疹,成人患者亦不計其數,發病時痕癢難抵,身心皆受煎熬。不少病人在衛生署及醫管局求診,兩者給病人處方作潤膚的冷霜(俗稱雪花膏)(Aqueous Cream),藥廠標明含可致「接觸性皮炎」的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SLS),兒童尤其易受影響,有本地個案疑因使用後病情轉差。數名私家皮膚科醫生均表示無再處方冷霜予濕疹病人。有病人組織認為衛生署須告知病人風險,讓病人自行抉擇是否使用,並要求衛生署提供不含SLS的潤膚膏作選擇。衛生署指SLS的影響須有更多實證,會留意國際進展。
明報記者 黃心悅
藥廠標明可致皮炎 濕疹病人未聞SLS
本報記者上月中到衛生署西營盤皮膚科診所觀察,濕疹病人都獲發一大瓶冷霜。患濕疹10多年的陳小姐向記者展示剛獲派發的冷霜,成分列有Sodium Lauryl Sulfate。她說,醫生一向教她皮膚乾燥時拿冷霜來塗抹,有時她嫌不夠潤,自行購買其他潤膚膏。她說從未聽過SLS。記者向診所配藥處的員工查詢,對方說:「如果你發現搽完有問題,覆診時問問醫生吧。」
自幼患濕疹的曾先生亦從沒聽過SLS是什麼,稱比較少用冷霜,多用坊間的潤膚膏。他笑說醫生通常只會匆匆看診:「醫生會說『點呀你,check鴷,ok,記得搽藥膏』,完。但有時遇到好醫生就會用心睇,(看診)15分鐘左右。」
私醫稱有病人用後痕癢出疹 不再處方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說,冷霜是一款很舊的潤膚膏,成分主要是水和油。他在政府診所工作時,確有人因使用含SLS的冷霜而痕癢和出紅疹。他解釋,這是由於SLS帶刺激性,或會影響皮膚。陳和另一皮膚科專科醫生馮偉傑均稱,現已沒再處方冷霜給病人。陳更稱,以他觀察,現時沒什麼私家皮膚科醫生會處方冷霜,「濕疹發生的原因是皮膚保護膜受損,新一代的潤膚膏保濕因子更多,更能修復保護膜」。
2018年衛生署皮膚科門診求診人次約20萬,但衛生署及醫管局均沒備存罹患濕疹病人數目,以及處方有關潤膚膏的統計。衛生署回覆稱,本報查詢的潤膚膏為水性乳膏,其標準配方含有SLS;水性乳膏一直以來被廣泛應用,歷史悠久,能提供護膚的效用。
衛署指廣泛應用 醫局:業界知輕微副作用
衛生署承認,醫學文獻有提及SLS的皮膚刺激反應,但多在塗抹後20分鐘內發生。該署又引述英國曾做過兩個短期小型研究,提出水性乳膏會減少角質層厚度和增加皮膚水分散失量,研究者推論與水性乳膏中的SLS有關;另一個則涉及小兒濕疹患者對水性乳膏及其他潤膚膏的皮膚刺激反應審計。衛生署認為上述研究難以確定當中錄得的皮膚不良反應單純由潤膚膏當中的SLS引起,抑或與其他添加劑如棕櫚醇或防腐劑苯氧乙醇有關,需要較大型研究進一步驗證。
醫管局回應稱,在引入有關藥物前已詳細評估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業界普遍了解SLS對個別病人可能產生的皮膚敏感等輕微副作用。局方建議病人覆診時向醫生反映其身體狀G,以便提供適切治療。
無SLS冷霜貴一倍 病人組織倡換藥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衛生署應保障病人免受可避免的副作用影響身體,他明白公營醫療看重成本效益及實證,這並非無道理,但決策過程亦要考慮病人權益及生活質素,且實際有個案是用過含SLS的冷霜後疑受影響,病人亦難以知道是受SLS影響而懂得要求轉藥,他認為,若不含SLS成分的冷霜大概只比現有產品貴約一倍,涉及公帑有限,應考慮向病人提供不含SLS的冷霜,而最基本是要讓病人知情,了解獲配方的潤膚膏含有可能影響病情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