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歐盟委員會提出對華外交10點建議、將中國定位為經濟和體制上競爭對手之際,中國外長王毅訪問歐盟,並首次與歐盟28國外長舉行集體對話,舌戰群儒。從現在起到4月上旬,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將接踵訪歐,可以說這一個月是中國外交的歐洲月。 隨荈T易談判接近達成協議,中美博弈漸轉向科技乃至政治領域,特別是雙方圍繞華為的禁用與反禁用展開的公關游說日趨白熱化,而角逐的主戰場就在歐洲。由於北美和澳紐已基本對華為關上大門,在發達經濟體中歐洲市場就成了華為最大的希望之地。當然,中國對歐洲外交下大力氣,絕非僅為華為一家公司,而是有深遠的地緣政治考慮。 習近平上任以來,他和李克強兩人每年都會到訪的大洲就是歐洲,就在3個月前,習近平2018年外訪的收官之旅就訪問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中在葡國更成功與對方簽署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備忘錄。去年8月希臘已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是首個加入倡議的歐盟成員國。李克強去年10月則訪問荷蘭和比利時兩國,並出席了布魯塞爾的亞歐峰會。 目前與歐洲各國的對話機制在中國居各大洲之首,而且涉及的中國高官眾多,例如,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的中方牽頭人是副總理胡春華,中德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中方主席是副總理劉鶴,中意政府委員會聯席會議中方代表則是外長王毅。習近平今次訪意,就是王毅今年1月在羅馬的中意政府聯席會議上敲定。習近平今次訪歐,意大利是重點,雖是第3個加入一帶一路的歐盟國家,卻是首個七大工業國家(G7)加入該倡議。摩納哥純屬順道,法國的訪問卻別有深意。 法國總統馬克龍對華態度一直搖擺,近半年來由於國內的「黃背心」運動令他焦頭爛額,而月前因意大利副總理迪馬約(去年9月率團出席成都的西部博覽會,奠下加入一帶一路的基礎)接見「黃背心」代表,令法意關係陷低谷,習近平今次若訪意而不訪法,恐會得失愛麗舍宮。而在地區矛盾中走鋼線的平衡策略,是中國外交的拿手好戲,如習近平訪問伊朗、沙特,王岐山訪問以巴等。而且在「黃背心」風潮之際訪法,也會令馬克龍有雪中送炭之感。 在美國施壓下,法國曾考慮推出限制華為的法案,但在議會受挫,華為在法扎根16年,是進軍歐洲重要橋頭堡。至於說習此行是趁波音危機向空巴送禮,恐怕想多了,兩周前誰會料到有埃航空難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