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學期的文學與電影課,修讀的同學不少。開始的時候,我們先試做一些電影分析練習,來熱身一下。在某個黃昏的課堂,我講解了一些電影分析的方法,然後請同學回家自己選擇電影,我跟大家說:「好像向朋友介紹一齣你認為是非看不可的電影。」
就這樣,在離開課室前,有同學上前問我:
「我可以選擇任何電影在堂上分析?」
「你可以選擇任何電影。」
「可以選擇任何電影?」
「可以選擇任何電影。」
「我真的可以選擇任何電影?」
「真的可以選擇任何電影。」
我們被訓練成不懂得選擇
這個同學聽了後,非常高興,我幾乎聽到她內心的尖叫聲。然而,她不知道,當我轉頭離開課室的剎那,我幾乎要哭出來。走到外面的草叢,見到躺在草地上的嶺南貓,一切如常,平凡的一天。但所謂平凡的日子一定是美好嗎?壞的照舊壞下去,社會沒有半點變化,我們身上繼續綑綁茷雃h規條,局限了我們的發揮。為什麼一個不夠20歲的學生,對於老師可以讓她自由選擇電影做報告這樣簡單的事情,竟會產生不能置信的喜悅?
當你看到這個同學離開時的笑容,諷刺地,你會感到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多大的問題。其實這個小小的練習不是完全沒有規條的,例如他們要在15分鐘內完成分析,讓其他同學有時間討論,大家要遵守,世間大概沒有完全的自由吧。然而,我近年有點體會,如果你給同學空間選擇喜歡的東西,他們會不知所措,可能擔心選的不是老師喜歡的等等。我們的教育制度有很多規條,我們被訓練成沒有選擇、不懂得選擇的人,當有機會面對自由時,我們反而不懂得選擇,恐懼身上的繩索鬆開。
選擇本身可以是學習過程
選擇本身可以是學習的過程,想一想自己喜歡什麼,想一想向朋友介紹什麼,這是與人溝通的過程;但更有趣的是,我們同時看到別人不同的選擇,理解其他想法。在這短短幾個星期的小練習中,我很感動,看到同學選擇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電影,例如艾慕杜華的《對她有話兒》,大部分的選擇都是我預料之外,我好像看到他們真實的性格。他們走到同學的面前,真心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電影(分析方法當然有待進步),希望與大家分享。
香港的課程編排很密集很急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很多的東西,我們在追趕什麼呢?有時也感到迷惘。或者我們需要慢下來,師生多點交談,最深刻的教育可能在課程表上的空白處。
◆黃淑嫻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小說、散文、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第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近作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賴恩慈
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鮮浪潮電影大獎等。代表作《女兒紅》(獨 腳戲) 及《N+N》(電影)。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賴恩慈
[語文同樂 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