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擬大規模買私人物業作社福設施如幼兒中心,對上一次已是回歸之前,政府今次「入巿」理據是服務需求殷切,輪候時間長。社署稱無備存相關服務輪候時間及短缺名額,而參考保護兒童會資料,輪候期約9至15月。問題是有更多社福服務的輪候時間更長,究竟政府是以何準則決定花億計公帑買物業以縮短輪候? 事實上,不少社福服務同樣大排長龍,如津助安老院舍及合約院舍至上月底平均輪候39個月,中度弱智宿舍於2016/17年度平均輪候137.7個月,即逾11年。單是2017/18年度,已有6611人輪候資助安老院宿位期間逝世。 張超雄:院舍亦極缺 何不又買樓? 工黨張超雄同意香港需增加社福設施,但認為今次措施是公共財政思維上的重大改變,政府解釋卻欠清晰,無在立法會或社會討論。他質疑不少服務同樣短缺,「院舍、展能中心哪些措施,為何又不買樓?」從公共財政角度而言,他認為政府需交代政策背後理據及原則,例如是否別無他選,已用盡閒置校舍和政府空置物業等。 林正財:不能與購私樓作公屋並論 行會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認為做法反映政府新思維,未來應成常態。對於日後應如何判斷何時可買物業增設社福設施,他認為需視乎服務迫切性、影響及受眾,「從利民角度出發」。 被問及公屋平均輪候5.5年,政府何不買私樓給基層居住?林正財稱社福設施買樓規模小,相反若政府購買大量住宅以應付需求,必推高樓價,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分析,政府大規模買私人物業或拉高商業市場樓價,但新措施可快速為社福服務提供地方,對比樓市的輕微後遺症,政策作用更重要。他承認這只是「短期方法解決短期問題」,政府應作長遠規劃。 預算案稱撥款200億元買物業可用作設立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等,惠及8.6萬人。勞福局回覆稱,社署無備存幼兒中心服務輪候人數及預計短缺名額資料。至於長者鄰舍中心,勞福局指中心未設服務名額。 (2019/20 財政預算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