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抖音是近年冒起得最快的影音分享平台之一,2018年中國每日活躍用戶有1.5億。抖音的每段影片內容只有15秒,內容大多是用戶自行拍攝,分享音樂、歌舞和搞笑片段,抖音的85%用戶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智能電話及流動上網普及約10年,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資訊「碎片化」,抖音就是典型例子。
在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人們接收資訊和獲得娛樂的途徑十分有限,閱讀的大多是市面有售的十多份報紙和雜誌,看的都只有一兩個電視台,收聽的亦只有數個電台。這種由上而下,數以百萬計的人追蹤少數的資訊來源,大眾媒體和娛樂產業擁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力,因為我們沒太多選擇。
自從互聯網普及,尤其是在4G上網和一人一智能手機流行後,資訊和娛樂就變得碎片化。例子包括推特(Twitter)280字的發帖限制、Instagram以圖片分享模式、Snapchat的信息在限時後會消失、YouTube出現大量搞笑短片和把電影縮短為數分鐘的介紹短片等。抖音更是碎片化的佼佼者──YouTube短片數分鐘也嫌太長,抖音以15秒已經足以吸引用戶眼球。
觀眾群碎片化 只訂閱感興趣內容
在我看來,15秒的娛樂資訊是難以理解的,不得不承認跟新生代有點代溝了。不過為了備課,我請學生介紹一些熱門的抖音短片給我,然後訪談他們的看片模式。我的觀察是在「海量」的碎片資訊中,最搞笑、最特別的短片即能跑出,而抖音亦會按觀眾的接收和觀看次數,計算短片瀏覽量,15秒的內容雖短,如用戶習慣不停地重看,那累積的收看時間也很長。
資訊碎片化的影響,最明顯的是觀眾群的分佈也變得碎片化。人們不再是只看某幾個明星,而是會追看不同的KOLs(Key Opinion Leaders)、網絡紅人或表演者等。因為網上平台能夠按人們的口味度身訂做推送內容,人們也能在大量資訊中只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結果是資訊傳播模式由「大眾傳播」變成「分眾傳播」。
口號取代討論 難傳播複雜信息
碎片化的另一影響是資訊變得愈來愈短和「即食」。280字或一張相加幾個主題標籤(hashtag)或15秒的短片,能承載的內容有限;當我們習慣不斷接收碎片化信息,或會減少接收較詳細和複雜的信息,例如書籍和評論文章。這種習慣的壞影響是人們用「3分鐘看完某電影」、「一張圖說明XXX」、「5分鐘了解當代哲學」、以口號和soundbite(妙語)取代討論,其實這未必有助我們理解事情背後的論述和知識脈絡,更遑論將來能基於理論和事實基礎,提出自己的論述。
用戶產生內容 削主流媒體話語權
備課的時候看抖音,不知不覺看了15分鐘。雖然我不懂欣賞,但亦明白娛樂本就不用太執著,亦可當成嘗試了解流行文化。不同的網上平台興起像雙面刃,碎片化可能令人們減少吸收知識,但這種去中心化、由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模式,激發年輕人的創意,也為這些內容生產者製造新的收入模式,同時減少了主流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這不是壞事。
筆者身為通識老師,還是要提大家一句,在這資訊碎片化的年代,如要掌握論述能力和邏輯思維,還是要通過常常閱讀書籍和文章。
文: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邱兆麟老師
圖:資料圖片
[通通識 第5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