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一個晚上,與朋友吃素,餐廳位於不起眼的橫街樓上,裝潢樸素,客人不多,但食物是用心的。在這種不喧鬧的氣氛下吃飯,說話也變得平靜,像在無聲的湖水上泛舟。但不知道是誰先吃了辣的醬料,安靜的節奏開始搖擺起來。熱烈的討論大概是從朋友這個問題開始:「你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還是在迫切的事情上?」
重要與迫切的思考
我沒有想過啊!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問題換轉是:你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情上?還是不喜歡的事情上?我必定可以說一個晚上,因為從中學開始,我就劃分了喜歡的/不喜歡的事情,例如文學是我喜歡的,理科是我不喜歡的。我邊吃邊聽朋友的解釋,在回家的N巴士上一直在想,回家後再上網查資料。這是1950年代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的時間管理觀念,他認為「重要的事情通常不迫切,迫切的事情通常不重要」。這句讓人三思的話,放在現在的語境,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們每天要追趕很多「死線」,有些只是滿足程序上的需要,而這些必須快速地解決的事情,不一定對我們有長遠的得益;反之,一些對我們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可能需要沉澱出來,不容倉卒。
網上不少討論時間管理的文章,嘗試把總統的觀念再細分,幫助營營役役的現代人處理問題。這個重要的/迫切的觀念,我認為短線來說是時間管理的策略,但長遠來說是對人生的計劃。每一個人每天只有 24 小時,如果你有幸活到 80 歲,那你一生就有 700,800 小時了,這是你的人生。我們如何活這 70 萬個小時呢?看似很大的數目,但其實是手堛漕F,瞬間即逝。
我記得吃飯的時候我們談到,畢業後,工作了一段日子,總覺得自己花了太多時間用來解決迫切的事情,或者是滿足別人為自己設下的限期,這些問題就算解決了,我們也不會因此感到得益。久而久之,我們活在死線中,跟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逐漸遠離。這都是很多香港人生活的寫照吧,哪怕是不同的行業。
自己喜歡做什麼?
對了,這個重要的/迫切的觀念,重點不光在時間安排上,另一個重點應該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什麼對我們是重要?有一天,如果你有了時間,你會做什麼?這絕對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看書,有些人行山,有些人入廚……我有一些男性朋友,他們各有專業,但一有時間,他們會自己做皮具、做書本!他們手工纖細的程度,讓人非常羨慕。
我忘記了誰說的,任何事情只要認真做,就是藝術,可以是一張照片,可以是一碟梅菜蒸豬肉。然而,香港整體的價值觀是單一的,不鼓勵年輕人發展自己的個性與才能,他們年輕時可能有自己的興趣,但長大後走進單一的社會,在壓抑的狀態下生活。大概理想不一定會變成工作,但至少我們嘗試在迫切的人生中,繼續認真地發展自己認為是重要的事情。當你和我的 70 萬個小時像流沙一般時,我們會想到時間的飛逝,想到還未實現的理想。
回頭望,我自己中學時的喜歡的/不喜歡的劃分,有時太過主觀和極端,沒有好好地認識理性思維。有時候,什麼事情對我們是重要的,也需要時間來摸索。但我可以肯定說,重要的事情,不一定有隆重的包裝,好像這個晚上的談說,沒有堂皇的場地,而一點也不迫切,但肯定是重要,至少讓我可以嘗試從理性的思維出發,審視我的 70 萬個小時。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小說、散文、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第 25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近作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阮智謙 - 攝影師、導演。曾獲鮮浪潮電影大獎。攝影作品包括《東西:也斯紀錄片》、《1918:劉以鬯紀錄片》等。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圖說:阮智謙
[語文同樂 第3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