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庫﹕影像主導資訊 威力橫掃全球

[2019.02.21] 發表
社交媒體Snapchat近年備受年輕人歡迎,2018年每日上載的限時動態(story)達4億個。圖為Snapchat招聘人員(左)2017年在美國洛杉磯一科技職業博覽,與尋找工作者(右)交談。(路透社)
Lena S?derberg

【明報專訊】歡迎來到視覺主導的時代!地球潮流興「懶人包」、資訊圖表(infographic),一圖便能看懂天下事,人們愛圖多於字,又講求「有圖有真相」,資訊傳播以影像主導,表達情感也用表情符號,比文字更合心意。掌握視覺語言彷彿就能掌握天下,究竟視覺文化的威力有多大?對地球人的溝通、接收及傳播資訊的模式有何影響?

■火星數據庫

萬千影像在傳播

當你由這篇文章開端讀到這堙A不足半分鐘之間已有數以千萬計的圖片、影片上載到各大社交媒體上,然後被轉載、被瘋傳、被遺忘……數量有多驚人?看看下列數據便可略知一二。(圖)

地球人如此熱中影像,原來有[可尋,我們的大腦約一半負責處理視覺信息,約70%日常感觀接收從視覺而來。有研究發現,若在網誌或文字內容中加入相關影像,瀏覽數量比純文字內容高94%。現時生產影像如此方便,網上廣告或內容想吸引眼球,自然會利用大量影像,但當資訊如此花多眼亂,什麼內容才真正重要?文字又是否真的失去其力量?

■火星補品

《觀看的方式》

「每天,我們都會在居住的城市堿搢儤ぁH百計的廣告影像,其觸目可及的程度,遠超過其他類型的影像。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像我們現在這樣,充斥茬o麼高濃度的影像、這麼高密度的視覺信息」,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寫道。如今情G更甚,廣告在智能手機隨時可見且瞬息萬變 。

《觀看的方式》原是伯格於1972年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創作一連四集的電視節目,及後被寫成更詳盡的同名著作,透過分析不同影像和了解視覺藝術發展,探討西方視覺文化背後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人們感知、欣賞、理解不同媒介的各種影像。

攝影衝擊繪畫意義

攝影的誕生可算是過去最具影響力的影像發展,大大衝擊繪畫的意義。攝影出現前,繪畫的意義在於其真實,能成為最接近現實的作品;其次是其稀有特性,人們只能到某特定地點或建築物,才可以欣賞畫作,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第三是藝術品本身的魅力,伯格認為這種魅力類似宗教和魔法,能夠塑造藝術品的權威。

現在,人們可以透過攝影大量複製、傳播藝術影像,繪畫作品的權威和獨特性質已消退,變成資訊。特別是電視、電影熒幕上的畫作,剪接、音效、鏡頭移動等都可以改變觀眾對作品的觀感和理解。那麼,如今視覺藝術變成的影像語言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我們又為了什麼觀看這些影像?這些都是伯格提出、至今仍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影像比文字精準豐富

伯格在書中指出「影像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某些人物在過去某段時間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是任何過去的遺物或文本無法比擬的。在這方面,影像比文字更精準、也更豐富」。這或許能解釋,相比繪畫或菲林攝影的年代,在生產數碼影像幾乎沒有成本的今天,影像資訊為何如此氾濫。

■瞬間看地球

Shirley和Lenna定義了影像

Shirley是誰?她是1950年代攝影器材公司柯達的首名模特兒,擁有白嶆棌均A被拍下肌膚色調參考卡,定義了菲林的肌膚色調對照標準,即使後來由其他模特兒拍的參考卡,也叫「Shirley cards」。

Shirley成肌膚色調標準

跟數碼攝影不同,菲林攝影需要根據某種色彩標準}曬,以免偏離「正常」,達至「理想」影像色彩,但每當拍下黑人肌膚時,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特別當相中同時出現白人和黑人,不是白人皮膚太光,便是黑人皮膚太黑,因為調色標準是以白人肌膚訂定 ,如今看來,這種標準帶有種族偏見。

1977年法國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便拒絕以柯達菲林在莫桑比克拍攝電影,以抗衡種族歧視。後來,柯達終於調整深色調}曬,但並非為消除種族偏見,而是商業客戶投訴朱古力、木製家具等相片}曬出來的顏色太深,未能分辨出深淺啡色層次。

「互聯網第一夫人」

Lenna也是模特兒,相信她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互聯網第一夫人」(First Lady of the Internet)。1972年,來自瑞典的Lena S?derberg為成人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拍下一輯照片(雜誌中其名字串法為Lenna),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信號與影像處理研究所(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Institute)的技術員因厭倦了一般的測試影像(test image),竟撕下並掃描雜誌上Lenna的頭像使用,此後,其頭像深受影像技術員歡迎,並成為眾多影像測試軟件和網上影像工具的標準。這個帶有少許色情意味的影像成為數碼影像標準,女性以眼神挑引茖k性,有指反映出男性主導的電腦科技世界的性別偏見。

■火星百科

柯達化(Kodakisation)

有云「去旅行去到盡」,遊客總愛用手機拍拍拍,或在景點「打卡」。攝影一直與旅遊業息息相關,而攝影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人們的旅遊習慣,其中一個例子是旅遊「柯達化」(Kodakisation)。

為未來回憶攝影

「你只需按動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來做」(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這是柯達在1888年的宣傳口號。自從柯達推出第一部設計簡單、攜帶方便的「傻瓜機」,令相機變成隨身裝備,且提供}曬服務,大眾毋須在家設置黑房,讓攝影這門本來需要多層專業知識的技術變得大眾化。

另一方面,柯達在市場推廣上強調攝影、閒暇和家庭回憶的關係,例如「柯達時刻(Kodak moment)」、「度假日是柯達日(Vacation Days are Kodak Days)」、「讓柯達留住故事(Let Kodak keep the story)」等一系列精簡的標語,加上形形色色標榜「到此一拍」的廣告,令攝影變成重要的觀光儀式。試想想,為何人們要有家庭大合照?為何在「浪漫」的地點會影「放閃相」?所以有社會學家認為,現代旅遊從來不是為了當刻的經驗,而是為了留住未來的回憶。可是,又有多少人會主動回顧這些「未來的回憶」呢?

科技改變旅行方式

從前的照片會封存在實體相簿,現時的照片卻大多是電子檔案,甚至化成即時動態。試大膽想像,當流動裝置、衛星實景地圖(如Google Map)、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術不斷改良,新的傳播科技會如何改變旅遊和留住回憶的方式?

文:火星媒體 Mars Media Academy

[通通識 第565期]

更多教育
考評局專欄﹕理解議題重於「題型」分析
【明報專訊】「題型」的最大問題在於為題目定型,把要求簡化為某些類型,機械化地理解題目的要求,甚至定出某些作答的步驟和結構,因而或會忽視題目中... 詳情
威尼斯 面具嘉年華
【明報專訊】威尼斯嘉年華(Carnival of Venice)是世界三大嘉年華之一,2019年於2月16至3月23日舉行。換言之,現在的威... 詳情
國有特色:盛裝出席面具舞會
【明報專訊】■封面答案開估 States fall, arts fade, but Nature doth not die, N... 詳情
新聞焦點:極地渦旋寒流襲美
【明報專訊】天氣漸漸回暖,即使在冬季,香港也不太冷。但美國上月底部分地區的溫度一度低至-54℃! 美國哪堻怬N? 美國中西部(m... 詳情
【明報專訊】1. 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北達科他州、明尼蘇達州 2. D 3. A 4. D 5. B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