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了減少廚餘棄置在堆填區,渠務署試驗將廚餘與污泥混合處理,發現產生協同效應,不但加快消化時間,更可提升沼氣產量約30%,用作燃料發電,每年產電量增加100萬度。該署表示,試驗計劃將於今年首季開始運作,每日回收大埔工業h約50公噸工商業廚餘,長遠有助提升香港的廚餘處理能力。
加快消化 升三成沼氣產量
香港目前已啟用的廚餘廠只有大嶼山小蠔灣廠房,每日處理量約200公噸,佔本港整體廚餘量(2017年每日3662公噸)5.4%。渠務署於2013年參考外國文獻,發現過去10年,日本、韓國、德國及內地陸續採用厭氧方式同時處理污泥及廚餘,證實技術可行,認為本港亦可探討以該種方式處理廚餘。該署與環保署合作,在大埔污水廠推行為期6年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
渠務署高級機電工程師黎瑋筠表示,為配合試驗計劃,政府會在大埔污水廠旁邊的船灣滲濾液處理廠內闢地,設立廚餘預處理設施,每日收集大埔工業h食品工廠約50公噸預廚餘作試驗用途。
黎瑋筠表示,大埔污水處理廠屬於二級污水廠,設有5個消化缸,每個容量3000立方米,以厭氧方式處理從污水中分隔出來的污泥,其間會產生微生物,將污泥消化,最後脫水及壓縮,並運到屯門的「源·區」(T·PARK) 焚化;渠務署試驗發現,在污泥之中加入廚餘,會產生更多微生物,加速消化,整個消化程序由約20日減到10至15日,換言之最多節省一半時間,產生沼氣量則增加30%,可用作燃料發電。
她說現時大埔污水廠每年用電約1600萬度,以沼氣作燃料發電佔200至400萬度,加入廚餘後發電量會增加100萬度,雖然仍未能做到自給自足,發電量增加幅度已很可觀。
電腦計算最佳混合比例
黎瑋筠說,由於廚餘及污泥成分不同,有需要試驗最佳混合比例,而該署以電腦模擬推算,初步得出廚餘及污泥比例2︰8,消化效果較佳;為避免影響消化缸正常運作,處理廚餘量會由初期每日約20公噸,到後期遞增到40至50公噸,涵蓋大埔工業h內其他工商業機構。
另外,由於廚餘的水分含量較污泥低,渠務署斥資1400萬元,從美國引進垂直升降的攪拌裝置,改裝消化缸,不停翻動消化缸內的廚餘和污泥,加速消化。
目前全港約有40間二級水廠,但當中只有大埔、沙田、石湖墟及元朗設有厭氧消化缸,有潛力同時處理污泥及廚餘。環境局早前表示,政府將會把試驗計劃擴展至沙田污水廠,預計2022年落成投入運作,每日處理約50公噸家居廚餘。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