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患先天青光眼的14個月大男嬰,前年在東區醫院接受手術「放眼壓」,其間全身麻醉,手術後出現心律不正、血管收縮、血液鉀含量高等,轉往瑪麗醫院搶救,手術兩日後離世,死因庭昨繼續聆訊。專家證人估計,麻醉藥的副作用引致「橫紋肌溶解症」,令男嬰血鉀上升,此症可能由於男嬰本身患有代謝疾病引起,情G罕見。 專家證人、麻醉科專科醫生袁文英昨估計,死亡男嬰蔣承勳在手術使用麻醉藥後,出現副作用「橫紋肌溶解症」,令他血鉀升高,致心律不正。該病症可能因病人本身患有代謝疾病,即先天性神經肌肉疾病或線粒體肌肉病變而引起,亦有可能是細胞壁管道病變的基因問題。袁續稱,若男嬰本身患代謝疾病,也有可能之前接受全身麻醉時沒出現副作用。 袁解釋,代謝疾病的病發時間難以估計,若病人沒有相關病歷,或待成年後才知道患病和病發,醫學界對此疾病「不是很掌握」。基於醫護人員事前不知男嬰可能患有代謝疾病,袁認為案中使用的麻醉劑量合適、手術前評估、手術過程和急救程序均沒有問題。 醫護只量一次體溫 未符指引 袁稱案中麻醉醫生以手寫記錄病人的生命表徵,資料不是最準確,而當中更有紀錄遺失,建議醫護人員改用電子紀錄。另外,醫護在手術前僅為男嬰量度了一次體溫,但根據2017年修訂的香港麻醉科醫學院指引,長達30分鐘以上的手術,應持續量度病人體溫。 法醫指專家估計沒證據 事發時負責為男嬰全身麻醉的醫生葉康估計,麻醉藥的副作用令男嬰血鉀上升,副作用有可能是惡性高溫,或者橫紋肌溶解症。葉續說,男嬰手術期間血壓穩定,心跳沒有持續過快,推論男嬰出現後者的可能較大,而病人事前可能完全沒有病徵。 法醫石維雄供稱,剖屍報告顯示男嬰死於多種器官衰竭,以顯微鏡檢視死者腎臟,未有發現「橫紋肌溶解症」徵狀,石說:「我不敢說沒有發生過(橫紋肌溶解症),但沒有證據說發生過。」袁文英則表示,雖然法醫在腎臟未見到「橫紋肌溶解症」的徵狀,但有可能是該病發展速度太快,未出現徵狀前已致患者死亡。 【案件編號:CCDI-22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