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華為太子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後不久,中國即拘捕3名加拿大人,「報復」之說不絕於耳。俗語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重視道德的中國似乎不應主張報復,但從傳統文化觀之,卻是另一回事。
傳統講求寬厚仁愛,代表學說是孔子的「忠恕」之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的同理心。譬如「管鮑之交」成為千古佳話,關鍵就在鮑叔牙理解管仲貧困而任其佔便宜;藺相如忍讓廉頗的侮辱而有「負荊請罪」的美談,也令趙有力抗秦。而在治國層面,則是賢君以同理心善待百姓,晏子說服身披裘衣的齊景公發衣食給貧民,便獲孔子讚譽(《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儒家典籍 鼓勵報父仇
話雖如此,在重視倫常的古代,若牽涉血海深仇,恕就不再適用。古代為父報仇曾是合法,《周禮.朝士》曰「凡報仇讎者,書於士,殺之無罪」(報仇先記錄在案便無罪),《公羊傳》更說「子不復讎非子也」。《禮記.檀弓》謂若有殺父之仇,應隨時攜武器以便與仇人決鬥,有兄弟之仇則不與仇人同處一國。雖然魏晉起明文禁止報仇,只准官府查辦,歷代仍有很多私自為父報仇而從寬的例子。
牽涉家國大義 復仇被美化
事實上比起以德報怨,傳統更主張以直報怨(《論語.憲問》),只要沒有歪曲事實、以私害公,應復仇便復仇。豫讓欲為主君智伯報仇兩度行刺趙襄子失敗,卻感動趙襄子讓其刺衣遂願,被捧為義士代表人物;東晉權臣桓溫少時手刃殺父仇人之子受時人稱道,後被招為駙馬。民間流行的復仇故事如《趙氏孤兒》、《竇娥冤》,結局順道為社會收拾昏官奸臣,大義下的復仇更被美化成善行。
不僅國民如此,執政者舉兵報仇亦是尋常事。春秋末年伍子胥率吳破楚報父兄之仇,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復國滅吳,後世多讚譽二人賢德;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舉國攻越未受非議,反而不聽伍子胥勸告而放過句踐種下禍根,受盡後世嘲笑。更著名的可能是劉備為關羽報仇攻吳最終大敗的夷陵之戰,連諸葛亮也無法攔阻。
而當牽涉作為「父」之終極延伸的「國家」,報仇更變得義無反顧。出身韓國望族的張良散盡家財刺殺秦始皇失敗被通緝,轉而效力攻秦的劉邦,成為史上最知名謀士;祖逖自募戰士自鑄兵器為東晉北伐,收復大片領土,成為古今歌頌的民族英雄。也正是在這大義下,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縱然兇暴,卻成為千古名句,宋末更出現以姦淫金后為題材的春宮圖。
至今當中國被外國「欺負」,國人也往往先考慮報復,早前D&G風波正是典型。只不過局面最終亦往往滑稽,從不少國人在日本「爆買」被揶揄「報國仇」,到薩德問題未解已繼續消費韓流,令人哭笑不得。
■文化解碼
元代知名復仇戲曲
.感天動地竇娥冤
- 關漢卿按民間故事「東海孝婦」改編。相依為命的竇娥與家姑遭地方惡霸欺凌及誣告,官吏屈打成招,竇娥被處死後出現血不沾地、六月飛霜、大旱等種種災異。其冤魂向已成高官的父親告狀,得以昭雪。
.趙氏孤兒大報仇
- 紀君祥據春秋故事改編。晉國趙朔(趙國先祖)一家被奸臣屠岸賈誣陷而滅門,剩下遺腹子趙武,在不同義士以自殺、拿自己兒子冒充等犧牲下躲過劫難,輾轉成為屠岸賈的養子。成長後被告知身世,向屠岸賈報仇。
.忠義士豫讓吞炭
- 楊梓據《史記.刺客列傳》改編。晉國大夫智伯攻伐趙襄子(趙武曾孫)大敗被殺,門客豫讓為報仇潛入趙家被搜出,以其恩義獲釋。豫讓及後漆身吞炭變容變聲伺機再復仇,又被抓獲,終向趙襄子求得衣衫,剁碎以「完成」復仇心願後自刎。
圖:資料圖片
文: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語文同樂 第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