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室氣體使地球保暖,溫室氣體吸收太陽輻射後,令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維持約15℃,是天然的溫室效應。人類活動令溫室氣體增加致溫室效應加劇,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逐漸上升,此現象稱為「全球暖化」,引起頻密熱浪、海平面上升、農產量下降、水資源枯竭、疾病傳播等問題。
■相關新聞
◆(全、能)
溫室氣體排放量達新高
聯合國環境署2018年11月發表《2018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18),分析2017年隨經濟增長,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史上新高的535億噸。報告指出,按目前排放數據,全球於21世紀末恐將升溫3.2℃。
升溫1.5℃ 地球不宜居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8年10月發表《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以往科學界認為地球可承受比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前升溫2℃,但該報告指出升溫1.5℃足以嚴重影響人類存活,而全球暖化的影響比原先預期來得快,衝擊也更大。報告警告,按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程度,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增幅最快將在2030年突破1.5℃,最晚也不會超過2052年。
IPCC強調,要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以下仍有可能,但人類要在四大範疇——能源、工業、土地使用和城市管理上實行「快速而深遠」的前所未有的轉型。報告稱,要將暖化維持在1.5℃或以下,直到2035年每年平均開支將達到2.4萬億美元(約18.7萬億港元)。
■應對方向
◆(全、能)
碳補償(carbon offset)
碳補償是指個人或企業參與或投資可減少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的行動,例如研發可再生能源、植樹等。國際足球協會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前預測,賽事期間將排放210萬噸溫室氣體,因此推行碳補償活動,持票球迷只需在網上註冊,該會將透過投資節能減排的計劃,為每人抵消2.9噸二氧化碳,相等於每名海外球迷前往觀賽的排放量,但計劃補償上限為10萬噸二氧化碳。
◆(中、全、能)
碳交易(carbon trade)
「碳交易」概念源於《京都議定書》,主要在國家和企業間實行,例如已發展國家可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權。
2013年中國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地試行碳交易市場,超額完成減排任務的企業可將剩餘配額賣給超額排放的企業以獲取收益,鼓勵企業改善生產模式。截至2017年11月,已納入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配額成交量達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46億元人民幣。2017年12月起,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宣布從全國的電力供應行業開始,設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全、能)
碳稅(carbon tax)
碳稅是為每單位二氧化碳排放訂立固定價格,並直接向企業徵稅。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截至2018年9月1日,全球共有23個國家或區域實施碳稅,包括日本、法國、葡萄牙等。IPCC提出各國或需在2030年對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徵收135至5500美元(約1053至4.3萬港元)、2100年徵收每公噸690至2.7萬美元(約5382至21萬港元)的碳稅,以令全球比19世紀工業革命前升溫低於1.5℃。競爭企業協會(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能源與環境中心總監Myron Ebell認為,碳稅除了增加政府收入和對人民的控制外,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稱它會提高電力、汽車燃料、機票等成本。
■延伸概念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氣候公義(climate justice)
國際協作(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個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港 = 今日香港
中 = 現代中國
全 = 全球化
衛 = 公共衛生
能 = 能源科技與環境
[通通識 第5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