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報昨日報道水務署為牛潭尾濾水廠及大埔濾水廠加設氯氣生產設施未經公開招標,另外還有疑問,就是供應食水至4區最少100萬人口的大埔濾水廠,2017年起因上述工程改用俗稱「漂水」的次氯酸鈉溶液消毒食水,惟水務署從未公開。水務署承認,次氯酸鈉消毒食水產生的副產物,可能導致蠶豆症病人出現不良反應,大埔濾水廠每公升食水的次氯酸鈉溶液則監控於300微克以下;而世界衛生組織要求每公升食水含量不能超過700微克。
供應大埔區中西區九龍中西部食水
水務署回覆本報表示,氯氣和次氯酸鈉的消毒效能相若,均能完全清除食水的病原細菌,惟次氯酸鈉在過程中會產生包括氯酸鹽(chlorate)等微量消毒副產物,正常情G下含量不會超出世衛制定的準則值,署方亦有嚴格監控機制,確保不會構成健康風險,又稱科學文獻中沒確實證據顯示,使用次氯酸鈉處理食水會對蠶豆症患者帶來影響。
衛生署表示,世衛指出次氯酸鈉產生的消毒副產品尤其氯酸鹽,可導致紅血球的氧化損害,但人類實驗中並無發現高劑量氯酸鹽引致可見的有害反應,已要求水務署使用次氯酸鈉時加強監測食水水質,確保符合世衛標準。
氯氣設施工程影響 2017年起改用漂水
水務署在公開資料表示,署方正逐步改為在11間大型濾水廠安裝自行生產氯氣設施,惟因4間小型濾水廠無合適小型氯氣生產設備可用,署方先在大型濾水廠把生產了的氯氣轉化成俗稱「漂水」的次氯酸鈉溶液,再運送至小型濾水廠以取代氯氣消毒食水。不過,本報接獲投訴及翻查文件發現,供食水至大埔、九龍中、西部及港島中西區的大埔濾水廠,因加設氯氣生產設施工程而從2017年起暫時改用次氯酸鈉消毒食水,卻沒公開交代。
本報翻查近年水務署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當中並無交代大埔濾水廠改用次氯酸鈉安排,以及使用次氯酸鈉的潛在健康風險等。水務署未正面回應為何未向立法會交代,但承認大埔濾水廠前年起安裝新的製氯機組後,測試期間為維持濾水廠運作,遂改用牛潭尾濾水廠生產的次氯酸鈉消毒食水。根據2015年立法會文件,大埔濾水廠和沙田濾水廠是本港兩個主要濾水廠,合共約為全港250萬人供應食水。
食水安全諮詢委員會去年7月會議紀錄顯示,水務署曾在會上承認,處理食水時使用次氯酸鈉會產生包括氯酸鹽(chlorate)等副產物,若食水中氯酸鹽濃度高,或會對蠶豆症患者有憂慮(concern),但署方對次氯酸鈉溶液有嚴格監控,每公升食水的氯酸鹽含量不可超過300微克(?g /L)。而按世衛《飲用水水質準則》,每公升食水中的氯酸鹽(chlorate)不可超過700微克。
前總工程師:無風險不敢說 信水署嚴控
水務署表示,曾向食水安全諮詢委員會講解使用次氯酸鈉和有關監控機制,委員會並無異議。委員會主席梁廣灝接受本報查詢時亦證實,水務署和衛生署代表曾在會上解釋,「(專家)解釋了(現時使用的)這個劑量遠遠達不到影響蠶豆症的人。既然專家指(使用)劑量與影響人的劑量有很大距離,我們就覺得沒問題。」
水務署前總工程師、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前會長李智明稱,「你話百分百無風險我不敢說」,但水務署定期抽驗水辦,相信可嚴格控制副產物含量水平。公開大學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黃儀強表示,使用次氯酸鈉產生的副產物值得留意,惟相信水務署會做好把關。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