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公開試擬題,有些題目,如2017年「足印」和2018年「禁區」,寫作限制不多,似賦予考生較大的「寫作空間」,究竟,回應這些題目是否真的可以「天馬行空」呢?真相是否如此?本篇想談談這個問題。 考評局最新試題專輯提及「禁區」一題:「本題的創作空間較大,考生可以就個人對『禁區』的聯想立說,無論虛與實,只要構思合理,立意明晰即可。」翻查2017年的試題專輯,考評局描述「足印」題目的寫作要求的用語與此近乎一致,可見,題目確可讓考生發揮「創作」與「幻想」。既然如此,考生看似不易離題,然而,這類題型又如何摘取高分? 筆者翻查近十年左右的試題,發現這類題型屢見不鮮(見表1)。這類題型的特點是:擬題者常以尋常的物象有機地融入主題,目的是考核學生能否細察這些物象,從而把握論題,表達自己的看法。 回應這類題目,判定優劣的分野在: (1)立意是否明晰、深刻;內容是否豐富; (2)對「物象」的理解或詮釋與(1)的扣連是否緊密、巧妙; (3)闡述(1)與(2)的關係是否清晰、飽滿。 ■筆者試以星級學生的文章進一步解說: ◆星級考生示範 - 陳晟(2018文憑試考生)(中國語文科考獲5*,寫作卷考獲5**) (見表2) 寫作這類題目,當然要考生有一定的「創作」與「幻想」。然而,徒具「天馬行空」的意念,而忽略了回應以上三點,結果的確「會嚇你一跳」,這個「你」──除了「閱卷員」,還包括收到成績單的你!各位同學切不可任意妄為呀! 新年伊始,祝願應屆文憑試考生在公開試旗開得勝,人人攬星;莘莘學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文:語文工作者 揚日 [語文同樂 第357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