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重慶大學昨發布消息稱,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實驗載荷內的棉花種子發嫩芽。這是人類在月球上培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總設計師謝更新表示,已初步實現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對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具有重大意義。 「生物罐」載6物種 備水土空氣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罐上周六(12日)傳回最後一張實驗照片,顯示罐內生長出的植物嫩芽生長情G良好。這表明在經歷月球高真空、寬溫差、強輻射等嚴峻環境考驗後,人類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實驗成功。據重慶大學副校長、科普載荷項目總指揮劉漢龍介紹,本次實驗中的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罐是一個高度密封的抗壓容器,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罐體直徑17.3厘米,高19.8厘米,內部除了棉花、油菜、薯仔、擬南芥、酵母和果蠅6種生物樣本,還有18毫升水,土壤、空氣、熱控以及兩個記錄生長狀態的相機,總重2.6公斤。 生物生長空間約為1升,6種生物形成簡單的微型生態系統,當中植物生產氧氣和食物,供給所有生物「消費」;作為消費者的果蠅和分解者的酵母,通過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藉分解廢棄物生長,也可作為果蠅的食物。 劉漢龍介紹,生物科普實驗載荷於嫦娥四號登陸月球第一天(1月3日)晚上11時18分開機並啟動主相機拍照,11時48分在地面控制中心發送放水指令後,植物種子和果蠅蟲卵結束休眠狀態,進入生物月面生長發育模式;5日晚8時,地面接收數據顯示載荷內種子已發育為胚根;12日晚上8時3分34秒,地面發送生物科普實驗載荷斷電指令後,該載荷正常關機。 「從開機至斷電,生物科普實驗載荷在軌工作狀態良好,累計工作時間長達212.75小時。通過照片數據和遙測數據分析,設備內部水已完全浸潤土壤,溫度、壓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長發育的要求,達到設計指標,部分指標超過預期。」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總設計師、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表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長實驗,以前科學家在空間站以及其他航天器上開展過多次生物實驗,但月球上還從未有過。 步入月夜期 樣本將分解封存罐內 生物科普實驗載荷注水做發芽和生長實驗後,經過9天時間進入月夜期。由於已斷電,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G下,所攜帶的6種生物將處於冷凍狀態,並慢慢分解,封存在載荷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