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冬季正是無家者的困難時刻,香港雖然是發達城市,但露宿者眾多。據社會福利署的紀錄,截至2018年2月,全港共有1091名露宿者,比2009年的人數上升2.7倍。聖公會基孝中學中四級的同學參與學校安排的體驗貧窮活動,於大角嘴街頭以紙皮為席,親身感受露宿者被歧視的情G,亦深入了解香港的貧窮問題。
生活費高 屋租負擔重
聖公會基孝中學希望2018/2019學年的中四級通識科透過活動,鼓勵學生關懷社區。學校與新福事工協會的「關懷貧窮學校」合作,同學除了體驗露宿街頭,亦在機構安排下與露宿者訪談,了解他們日常面對的困難。
新福事工協會的事工統籌趙日輝(Peter)先問同學對露宿者的印象,同學們大多說:「臭」、「慘」、「淒涼」,有人更高呼「浪子」。露宿者無家可歸各有原因,但最常見的原因是負擔不起昂貴的租金。Peter請同學們討論,假如將來畢業後要離開家人搬出來居住,開支要多少?同學們一起「計計數」,了解於香港「衣食住行」有多昂貴。
.同學估算香港畢業生每月開支(見表)
同學們預計剛畢業的每月收入約有13,000元,但估算的生活開支已達12,640元!當中同學為降低預算而「選住」100呎茤苤A該類單位平均月租約5000元,已佔預計收入近四成。Peter表示現時租金十分昂貴,而基層工人的薪酬遠遠追不上租金升幅,不少露宿者難以租住房屋。
街上躺臥半小時 學懂同理心
簡介過香港貧窮問題和露宿者處境後,Peter帶同學們「落街」,到大角嘴橡樹街附近的行人隧道、櫻桃街天橋和路邊尋找露宿處。該些地方晚上有不少露宿者。同學每人獲發一張紙皮,Peter要他們在街上躺臥半小時。大部分同學把書包當枕頭,閉目養神,也有同學四處張望,觀察途人。
半小時體驗完成後,同學們立即聚頭互相慰問。有人表示環境不舒服,「崨鵀陸}寒風吹過來」,亦有同學感到驚慌,稱「頭上成堆雀仔,好驚有雀屎」及不習慣路人的目光。Peter叫同學將心比己,說露宿者住在公眾地方,一舉一動都展露人前,更沒有個人私隱可言,因此生活質素欠佳。他希望同學於活動中學懂「同理心」,露宿者被歧視和標籤的滋味絕不好受,呼籲同學放下成見,主動認識住在城市各個角落的人。
■與前露宿者訪談 「茤釔藿珖t 被迫露宿」
為了解露宿者露宿的原因和感受,活動最後一個環節是「真人圖書館」環節,機構邀請前露宿者根叔與19名同學傾談,了解他的故事。
問:聖公會基孝中學同學 答:根叔
問:根叔,你曾露宿多久?
答:我在大角嘴街頭住了五六年,現在上了樓(公屋)。
問:你最初為什麼會露宿?
答:這是環境逼成。我還租得起茤苤A但很多舊樓茤迣ㄕ酗儠鴃A業主說沒有木蝨都是騙你的。數千元的租金給業主養木蝨,還租嗎?而且年紀大會失業,也不可能把錢都拿來交房租。
問:露宿時會否常被驅趕?
答:我好少遇到,不過他們(政府職員)來到清場的都無計,唯有互相「遷就」,我最多搬遠些,清空這片地好讓他們交代。
問:露宿時一日三餐如何解決?有什麼要特別注意?
答:天冷時自己煮,天熱時出街食,因為天熱時沒有雪櫃,不能留菜。露宿時盡量隨身攜帶證件和值錢的東西,也遇過有人偷走煮飯用的煲煲恁A但它們不值錢,最多買過。天氣壞的時候,就去「避風站」(社區中心)。
問:你認為香港政府可如何幫助露宿者?
答:希望幫助到露宿的老人家上樓,我就開心。我們有反映過,亦有到立法會公聽會發言,但政府做不做到、聽不聽到?別說男露宿者,現在女露宿者都有逾百人,當中有老,更有年輕的。
■同學感想
◆很難過的半小時
曾梓沁 (中四)
以前我認為露宿者是放棄自己、不思上進的人,但聽過根叔的分享,我明白到露宿可以有不同原因。體驗時我睡在行人隧道口,巴士來來往往,很冷、很嘈吵、地面很硬,躺蚋鄖重傶齱C我只是睡半個小時已覺得很難過,想到真正的露宿者每天不論天熱、下雨都要睡在街上,真的很辛苦。我體會到凡事都要將心比己,理解和尊重露宿者、以至其他處境困難的人。
◆最介懷歧視目光
孔恩華 (中四)
體驗時環境很骯髒,旁邊甚至有狗尿。睡到一半的時候,聽到有小朋友大聲地問母親:「姐姐為何睡在地上?」感覺尷尬;又有一名姨姨用鄙視的眼神看荍琚C活動後我更明白歧視眼神會對露宿者帶來極大傷害,我學會不要歧視露宿者。
◆呼籲朋友關注議題
宋琛瑜 (中四)
最深刻是與根叔的對話,讓我發現很多露宿者露宿街頭的原因不是很多人想的「年輕時不努力,現在才要埽鞳v,現實中有很多不同原因使他們選擇露宿街頭。我們經常以為自己的能力很渺小,無法幫助他們,但我們可以理解無家者,為他們發聲,減少社會標籤。
◆社會需體諒露宿者
林熙 (中四)
我睡在隧道入口,覺得沒有安全感,一開始就抱緊我的書包,怕有人拿走。我理解到露宿者的難處和故事,像根叔般,即使他付得起茤觓痕驉A但不代表有舒適環境。我覺得政府和社會需要更體諒露宿者,不要動輒清走露宿者的物品。
■相關概念
露宿者(street sleeper)
歧視(discrimination)
同理心(empathy)
污名(stigma)
文:何思諾
圖:黃志東
[通通識 第5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