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國防」是文在寅政府的國防目標,今次報告提到擴大國防研究開發預算比例由今年的6.9%增至5年後的8.5%,把添置部署國產裝備的比例由今年的72%,提高到5年後的80%,以增強本土軍工產業競爭力。 然而,韓國軍工業積弊多多,韓國國防產業自1983年發展,逾30年來問題處處,有很多難關要闖才能實現完全「獨立自主」。 報告提到的國產「鐵鷹—II」(Cheolmae II)中程地對空攔截系統,國防部去年8月就表明要在2023年部署7套。它能擊落20公里高的進犯目標,為韓國空軍及導彈防禦系統的骨幹,但其實是由俄國開發。 此外,去年11月《韓國經濟》報道指出,韓國國防企業中銷售額最高的LIG Nex1公司2017年收益只有43億韓圜,毛利率僅0.24%,顯示國防產業有「枯死危機」。 《首爾經濟》上月批評歷屆政府包括文在寅政府,無視國防產業長期的危機,沒有對症下藥;縱然增加國防財政預算,韓國國防產業銷量下跌,徒然浪費公帑。 要做到國防技術不假外求,韓國自行開發國防軍備自是重點,但有評論批評國家對這方面的支援並不充裕,貪污舞弊導致事倍功半。 像韓國防衛事業廳及起亞(KIA)於2006年斥逾1萬億韓圜開發的國產機動直升機「Surion」,2017年部署後始發現機艙不能緊閉、下雨天會漏水,引擎、機身、搭載裝備全有紕漏等嚴重影響飛行安全的致命缺陷。(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