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香港科學家與內地合作共獲得三個獎項。其中,香港大學李金豹副教授參與的《亞洲中部乾旱區多尺度氣候環境變化的特徵與機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香港理工大學夏勇教授參與的《長大跨橋樑安全診斷評估與區域精準探傷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香港理工大學丁曉利教授參與的《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近年來,香港科學家及科研成果不斷得到國家科技獎勵的認可。今年香港獲獎的三項成果,全部是兩地合作的科研項目,涉及地理、地質以及土木工程等方面。但是,較之以往,今年香港獲獎的數量有所減少,亦沒有獨立完成的獲獎項目,令外界感到意外。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此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獎勵有「大年、小年」,獲獎情況有增有減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工作中,全面實行提名制,可由專家學者提名項目參評。香港科學家及成果,會不會因不在內地學術「圈子」中,而減少被提名的機會?該負責人表示,沒有必要產生這樣的擔憂。提名制的實行,事實上更利於包括港澳等地區的科技人員報獎。首先,香港科學家與內地學術界合作非常密切,兩地科研機構和大學等交流頻繁。 內地的專家對香港科技界的業績和成果都非常了解,在評獎中提名香港,沒有任何障礙。其次,提名制的實施,實際上是拓寬提名渠道,原來可提名的機構包括香港特區政府等,都可以繼續提名。 該負責人表示,香港科研工作有自己的特點,同時有很多傑出的工作,很好的文章,這些業內都非常了解。此次獲獎項目相對少,是因自身規律和周期影響,並不是政策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