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起初對香港公開大學的印象就只有:一間在何文田的大學。」Vincent以「旺中帶靜」形容公大位處的社區。Queena則在這幾年的大學生涯中,漸漸喜歡公大的氛圍,「可能校園面積等硬件及不上其他大學,但在軟件上,例如學習環境、課程上的支援等卻很充足」。
兩校園一街之隔 學生常碰頭
與其他大學校舍相比,位於何文田的公大地方雖稱不上大,但一樣「五臟俱全」。公大設有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科技學院共5個教學學院,分別設於兩個校園。位處牧愛街的正校園(MC)有多用途禮堂、演講廳、圖書館、電腦中心等,主要聚集了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的學生;坐落忠孝街的賽馬會校園(JCC)設備包括綜藝廳、導修課室、檢測和認證實驗室等,人文社會科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等學生多在此上課。
Vincent及Queena同樣多於賽馬會校園的D座及E座大樓上課,以Vincent為例,他因修讀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需要使用專業攝影器材,常到大樓4樓的各個多媒體製作室拍攝影片。大樓也是一眾護理學學生的上課地點,Queena與其他護理學學生需到設有模擬病房和醫療儀器的臨H護理教學中心上課,學習護理程序及技巧。
兩個校園只有一街之隔,學生關係不會因「地域」而變得生疏。二人說:「一來兩座校園相距不遠,加上面積較小,學生之間常常會碰面。二來兩邊(校園)都設有自修室,卻時常『爆滿』,所以(我們)通常兩邊走,不會只留在一處」。
另外,由於校方的行政部門設在正校園,Vincent和Queena曾分別擔任學生會幹事和校內廉政大使(ICAC Ambassador),「莊期」內常要與校方商討事宜,故他們對正校園也十分熟悉。Vincent稱:「如果要通宵開會,就會到正校園那邊的『負一』(24小時開放的自修室)。開完會可能已經是夜深,我會乘小巴到旺角,再轉車回家。」
設校巴接送學生往返校園
公大交通尚算方便,2016年港鐵何文田站也啟用了,(從港鐵站)走過來大概要十幾分鐘。」校方亦設校巴服務,在九龍塘接送學生往返校園。
義工隊服務社區 活用學科知識
為了進一步認識公大文化,Vincent在2017年擔任學生會副會長,參與校方決策時為學生出一分力。完成一年職務後,他頗大的感觸是公大沒有學生宿舍,少了一個凝聚學生的地方,「始終都想試試住宿舍的感覺,因為不曾體驗,但沒有(住宿舍)又不會算是遺憾」。公大鄰近住宅區,Queena一年級起參加義工隊,曾到何文田h探訪長者,從中感受到學生與社區的連繫。「另外我們曾到(觀塘)安達h的社區中心,為住在附近的小孩籌辦遊戲活動,也會到『惜食堂』幫忙製作飯盒。」她表示,其他院校的service learning(服務研習)或須計算學分,但公大的義工隊則完全屬自願參加性質;成員亦非只是「參加者」,也會參與活動籌備工作,她舉例:「我們甚至會應用自己的學科知識,例如讀廣告(創意廣告及媒體設計)的學生會幫忙做宣傳活動。」
據公大過去的收生數據,入讀學生文憑試大多考獲16至20分,Queena不諱言當初選讀公大也是「睇分數做人」,「起初會介意所謂的大學排名,但慢慢會知道,特別是護理這類需要考取專業資格的課程,靠的是自己努力,而公大的師資或設備都足夠支援學生」。她自言現在「讀得好開心」。Vincent也指與公大媒體創作相關的課程擁有良好師資,「如電影《逆向誘拐》的導演黃浩然(人文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就是公大的老師……甚至也有公大學生的作品(《暗房夜空》)獲得金馬獎(2017年最佳動畫短片)」。
傳聞:公大「易入難出」
過去網上流傳公大「易入難出」,即課程收生門檻不高,「入」學容易,但畢業要求嚴苛,要成功步「出」校門困難。Vincent和Queena皆表示無聽聞此說法,但Queena對於「難出」則有共鳴,「始終讀護理,將來(從事相關行業)需要考取專業資格,課程內容較多背誦(部分),難度也會較高。有些學生因為不及格而要重讀某些科目,甚至要重讀一年」。
公大開辦自資學士學位課程,部分課程如Vincent和Queena就讀的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護理學(普通科)納入「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文憑試考生可循聯招辦法報讀此兩類課程。
文:韓祺疇
圖:劉焌陶、院校提供、受訪者提供
[明路—生涯規劃 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