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7年9月,由特首林鄭月娥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小組花上16個月籌備、諮詢公眾、整理意見,逾百頁報告最終趕及2018年除夕出爐,為香港歸納出覓地方向。素有「公職王」稱號的小組主席黃遠輝(Stanley)形容這次「義工」不易做,在基層與權貴之間兩面受敵,曾遭「有頭有面」的人當面奚落,不屑地問「用『點心紙』(問卷),你認為可做到什麼?」面對政府冷不防公布「明日大嶼」,如何保持小組的士氣,又是一次無可預料的難關。他說,一路走來是「無悔、無怨、無愧」,若要重新選擇,還是會接過這個燙手山芋。
明報記者 岑詠欣 黃俊鋒
「我很需要、亦很忠於自己一套信念,即是我相信的事,我會去說、去做,我不相信的,我不會說和做。」黃遠輝(Stanley)相信的是,香港需要解決至少短缺1200公頃土地的問題。他說,6年城規會副主席、10多年房委會成員的經歷,令他了解香港一直迴避這個問題,遲了展開覓地工作,「這問題是存在、現實的,令整個社會在付代價」。
「土地諮詢較東北發展複雜10倍」
戰戰兢兢接過燙手山芋,雖自言是需要準備的人,但有些事是無法準備的。Stanley憶述,時任城規會副主席時,曾用45天會議處理市民就粉嶺北和古洞北(前稱新界東北)的大綱圖意見申述,但土地小組工作較新界東北至少複雜10倍,小組展開工作三四個月後,他才意識到壓力較想像中大,「不知能否『埋尾』,很多輿論說︰『你有什麼可能收窄分歧,得出社會主流共識?』」
去年4月26日,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展開,市民可於問卷選出供應選項表達支持意願。傳媒常俗稱詳列選項的問卷為「點心紙」,Stanley指所謂「俗稱」實是權貴的「俗」,「曾有有頭有面的人,很不屑地說︰『你做埋鑨洁A用『點心紙』,你認為可做到什麼?大家真的可揀到(供應選項)出來嗎?』」面對這些譏諷,Stanley選擇幽一默,索性在某場諮詢活動以「點心紙」向公眾解釋問卷答法,「就如你上茶樓,選了叉燒包、腸粉、蘿蔔糕,是否代表你一定不吃鳳爪?未必的,只是代表你餓,最想吃這3款」。
「基層以為政府中人 不斷鬧」
權貴有其冷嘲熱諷,基層亦有罵的時候。小組舉行了185場諮詢活動,Stanley憶述,有基層以為他來自政府,「不斷鬧」,他唯有解釋自己只是小組主席。他說理解基層的怨氣,「說政府無能,要等這麼久(上公屋)……反過來若我有同樣情G,我或一樣如此勞嘈」。
明日大嶼出台 「只想維持小組士氣」
去年10月《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由諮詢選項的東大嶼都會造島1000公頃,頓變造島1700公頃,令一眾小組成員錯愕,亦令公眾關心Stanley會否成為「下一個周永新」,即下場如周永新當年受政府委託研究全民退休保障,最終建議大多被政府置諸高閣一樣。Stanley笑言與周永新認識,但並非深交,周私下沒有「過他兩招」。他說「明日大嶼」一役難處理,幸獲其他成員相信他亦是「命運共同體」,「當時想法是如何維持小組的士氣,讓大家不覺得白費心機,若連我們都完全相信(公眾諮詢)是假的,那點得呢?」
笑談「下個周永新」:沒過我兩招
有小組成員曾向本報稱,在《施政報告》後的會議上「溫和地表達嬲」,Stanley指小組成員表現專業,未感灰心,但確有失望,因為造島規模不同,自然引起公眾疑問諮詢時支持的是什麼,「(諮詢)從頭到尾沒說過1700公頃,然後你說要做1700公頃,若在此情G下,無形中的確對小組所做的廢了武功」。
小組在5個月諮詢內收集近10萬份意見,Stanley稱大多時間是進行小組期望見到的「大討論」,「辯論是有勝有負,但我們只想收窄分歧」。他認為報告有高度社會認受性,仍有爭拗,只因受影響的持份者未嘗試聆聽社會大多數聲音,若政府最終「選擇性執行」報告建議,或加大人工島規模,均須提出理據說服社會。
「小組工作是無悔,亦無愧於心及社會。」黃遠輝說。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