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制訂並在元旦開始正式實施的《電商法》,原是為了規範魚龍混雜的電商市場,將其納入有序管理的範圍中來。但這項已經準備多時的法規似乎仍有灰色地帶,讓許多願意遵從法律的也無所適從。
有僅僅在微信朋友圈內發廣告並進行線下交易的微商小趙(化名)表示,她不願意在淘寶上開店銷售,因為裡面的假貨太多,銷售者和買家之間的信任度極差,雖然獲得新客人的成本較低,但要維持卻成本極高。
「那些客人動不動就要求拍攝購貨過程,要拍攝購物單據或小票,收到貨之後又是百般挑剔,不停地問是不是假貨,我沒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
「而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廣告和交易的話,雖然找到新客人的速度較慢,但因為是口口相傳,熟人或親友介紹,已經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礎,交易會進行的比較順利。所以我的那個淘寶帳戶幾乎從來都沒用過。」
而這樣的便利,如今卻成了小趙的麻煩,因為中國的《電商法》開始正式實施了。電商法自2013年12月7日召開第一次起草組會議至今,已經歷了五年多時間,期間前後經歷了四次審議,屢易其稿,目的就在與規範電商市場,打擊刷單、炒信等不法行為。
而實現該目的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求電商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從事個人代購、微商也要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取得相關行政許可,依法納稅。
小趙說,那問題就來了,她是長期定居在美國的中國人,仍然保留茼o的中國國籍,而且也願意遵守中國的法令包括稅務法規,但卻不知道去哪裡辦理登記。
「那些淘寶商家很簡單,1000元人民幣就可以通過網店辦理工商註冊服務,營業地點就填寫淘寶網,這個是允許的,可我的淘寶帳號根本不起作用。」
國內有媒體報道稱,代購和微商都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在工商局進行工商登記,擁有營業執照,否則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
小趙說:「首先,我難道要回我原戶籍的南昌市工商局辦理?我兩三年都不回國一次的好不好?其次,我出國多年,戶籍和身分證都沒有了,工商局能給我辦?第三,我沒有營業場地啊,這一欄我怎麼填?」
《北京青年報》也報道稱,一名在意大利留學同時做代購的小劉,通過海外代購業務為自己賺取生活費,每月穩定收入都在萬元左右,靠的就是意大利的奢侈品在中國的價差和稅率優惠。對於如何登記註冊,小劉也是一頭霧水,暫時還不知道如何操作,打算暫時觀望一下。
而一些不願觀望的代購,為了規避可能出現的監管,有意地避免敏感詞如「化妝品」、「唇彩唇膏」、「手提包」或「手表」等,用英語或者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縮寫來替代,甚至連物品的圖片都改成手繪圖畫。
對於小趙來說,她也希望能有一個確定的身分,也願意為此依法納稅。「但現在的情況是,我提蚑瓿Y找不到廟門,到底要去哪裡登記啊?」
網上有消息稱,國內已經出現有為代購辦理登記手續的人士,號稱在國內辦好一個登記帳戶,代購只要花錢就可以購買這個帳戶。
對此小劉質疑稱,「這個辦好的「登記帳戶」,用了誰的身分證?會不會跟其他的什麼人或公司有關聯?到時候那個有關聯的公司出了問題,會不會牽涉到我?我都不知道,哪裡敢去買這樣的「登記帳戶」?」
有網友聲稱,仔細研究了《電商法》的總共89條條款,沒有一條說明不許在朋友圈發廣告,甚至連微信都沒有提到。按這名網友的理解,《電商法》主要針對的是淘寶、京東、聚美優品這樣的電商大佬,或者是有能力研發個人電商平台app的公司,例如蘑菇街、小紅書、淘寶的金冠店或京東的個體店等等,杜絕平台上的假貨。
「像咱們這些微信婼瞏瑼F西的小蝦米,還是別給自己加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