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論壇從粵港澳大灣區探討區域經濟與香港未來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與香港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分別從商界、教界、創科界等方面指引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駱丹、江迅
黑雲翻墨,像鐵幕一樣把世界圍困其中。中美貿易戰「休戰」延至二零一九年三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料明年初正式出台,二零一八年發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世界秩序也瞬息萬變。在新的競合關係中,如何安身立命成了首要困擾,告別戊戌年之前,第十四屆台港論壇「區域經濟與香港未來發展——從粵港澳大灣區談起」上,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與香港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分別從商界、教界、創科界等方面指引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
由亞太台商聯合會主辦、亞洲週刊作為獨家支持媒體的「台港論壇」至今已走過十四屆,首屆論壇於二零零六年在香港舉行,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的江丙坤作為首位受邀嘉賓發表題為「台港經貿互動的新境界」的演講。這次論壇開始前,亞太台商聯合總會長、論壇發起人潘漢唐邀請現場觀眾起立,向剛剛離世的江丙坤默哀致敬。
「世界秩序變了,香港過去引以為傲的金融、貿易,要開始發生轉變了,未來的香港是按照傳統的結構走下去,還是有能力衝破現狀?」論壇在鳳凰衛視主持人曾蹎洩熊o問中開講。從粵港澳大灣區談起,梁振英回憶起上世紀八零年代初期時,自己從香港到珠海講課,要先坐車到深圳,然後再從深圳坐船到珠海,船上不僅有乘客,還有雞、鴨等家禽和各種貨物,交通運輸十分不便。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香港到廣東、澳門的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尤其是今年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交通愈發便利。香港的又一重大基建——蓮塘香園圍高速公路預計將於二零一九年開通,到時蓮塘香園圍口岸也將ㄔ峞A人流和物流往來廣東東部的速度將大大加快。
香港的發展一直得益於區域經濟,但從歷史發展來看,香港的區域經濟不只限於粵港澳大灣區,與中國內地以外區域的合作也很好。香港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改革開放初期,港商為降低成本,將工業生產大量轉向內地,在區域經濟中展現出新空間。」梁振英說,隨著交通運輸條件不斷完善,區域經濟的規模越來越大,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可與其他經濟體合作,比如東盟、歐洲、中亞等。
梁振英亦指出,香港是高度國際化的大都會,具有「一國」、「兩制」雙重優勢,同時擁有開放程度高、企業公平競爭、良好法治環境等有利條件,在區域經濟中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他舉香港的轉口貿易為例,指香港每年從印度進口大量鑽石,其中大部分是轉賣給內地,因印度商人認為香港更好溝通,「所以寧願讓香港賺一點」。未來,香港在金融、物流、科技等方面,「很多事情需要做,可以做,值得做」。
他指口岸直接連接兩地高速公路,到時運往潮汕、福建的貨物無須再經皇崗口岸,穿越交通繁忙的市區。他多次自薦充當介紹人,建議台商「多往大灣區去走一走、看一看」。
每年負責評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第一個海外分支便落地香港科學園。梁振英認為,這是香港有能力發展科技的證明。他稱是因香港有中國優勢,同時有「兩制」之便,這將有助於香港與新加坡等其他城市競爭。「多年前我當行政長官時爭取卡羅琳醫學院落戶香港,當時新加坡和內地幾個大城市都在競爭,要地有地、要錢有錢。結果我說明了香港『一國兩制』的特別優勢,及香港在中國及亞洲的區域優勢,很快說服卡羅琳醫學院在科學園成立公司,專門研究幹細胞修復人體器官的尖端醫學科技,現在已是很成功的公司。」梁振英如是回憶道。
「為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是香港科技大學當年的辦校目的之一,也是科大一直以來強調的社會服務使命。今年三月,科大決定在廣州辦分校,「我們並非為了擴大規模才辦分校的,」史維發言稱,在香港目前的情況下,作為科技大學,框架要放得大一些,應該著力為大灣區培養需要的人才,建設大灣區。史維表示非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但他強調:「大灣區建設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都有很強的危機感,不超前,就會落後。」
談到在內地辦學過程中與內地的磨合,史維告訴亞洲週刊,現在還在計劃和協調之中,雖然兩地的規範、體制和教育體系相當不同,但廣州政府和特區政府,以及教育部的支持力度大。「支持是一個概念,實際上還要一步步摸索,挑戰和機會是一樣的。廣州希望把科大的國際化水平和開放創新的態度帶過去,科大也是非常願意的。另外,在中國內地的體制下,怎樣把在清水灣的香港科大的體制呈現出去,這個不是說做就做得到的,一定需要磨合,困難要想辦法解決。」
對於大橋兩端城市的融合,就像俄羅斯方塊一樣,需要找到彼此的契合處。由於大學的目標是培養全球化人才,沒有個人的利益,因此是一個責無旁貸的載體。史維亦認為,雖然香港高等學府的科技水平很高,有很多尖端的研發成果,但以往與工商界的互動十分欠缺。「但現在出現很大變化。」史維表示,現時工商界尋求與大學合作的意願強烈很多,幾乎所有大地產商與建築商均會主動與科大聯繫,希望在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方面自我升級,「相信這是世界大勢對業界產生的影響,高科技快速發展已影響到各行各業」。史維認為,能出現目前的變化,也與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創科息息相關,「香港對大學的支持很優厚,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優厚補貼,世界罕見」。
國際政治局面渾濁不明,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當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時,史維強調這不是一個「香港能做什麼」的問題,而是「你能做什麼」的問題,「怎麼做」比「該不該做」更重要。史維認為,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越應該成為一股穩定的力量,在國家社會層面和全人類社會層面訓練人才,除了教學生「what we do」,教給他們安身立命的本事,還要讓學生知道「who we are」,作為一個國民,怎樣把各個方面的期許轉化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正能量。政府和社會付出很大的力量支持大學,栽培學生,是對學生寄予引導社會前進的厚望,但是學生卻沒有這個責任意識。
從河套區到大灣區的發展,「創科」是吸引年輕人投身建設的話題。五月十三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十月十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六大措施支持創科。據統計,過去三年,特區政府已在創科方面前所未有地投入近一千億港元(約一百二十八億美元),未來重點發展五大範疇,包括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城市、機械人技術,及生物科學與醫學。自二零零二年開始營運的香港科學園至今共有來自二十二個國籍、七百間科技企業,一萬二千人從事研發相關工作。有二百四十間初創企業加入香港主要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科學園與轄下的創新中心及高端製造業工業村相輔相成,冀五年內園區培育公司達到五百間。兩年後,香港科學園的子公司「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於河套區落成,子公司獨立運營,二者優勢互補。
特區政府早前向科學園注資一百億港元,查毅超指將分三大重點推進香港創科生態圈發展,包括加強支援本地及海外初創企業及科技公司,吸引他們加入創科生態圈;提供一系列的全面增值服務;及興建切合市場及業界需要的研發設施,提供科研空間等。查毅超在分享時談到,近幾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對創新科技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業界使用創科資金的額度仍有待提高。他亦指出,未來將會研擬稅務優惠,以鼓勵企業多使用創科資金。
查毅超表示,香港科研很精采,擁有不少國際級的科研項目,但太低調,連業界人士也未必知道。如何能擴大科技公司和科技園的影響力,令本地科研工作更「落地」,查毅超表示,科技園區的市場部門正在策劃,幫助園區內的公司在公關方面多曝光。比如不久前在香港商業電台做節目,也會拍攝視頻投放到Facebook等等。查毅超說﹕「因為園區內香港本地公司佔大比例,所以我們計劃先讓香港本地人了解,下一步再放眼吸引海外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