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22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於12月6日舉行開學禮暨頒獎典禮,共有288名中三至中六學生入選成為新一屆校園記者。今屆計劃以「實踐 擴闊視界」為主題,主禮嘉賓之一、港科院創院院士徐立之致辭時,勸勉校記要善用互聯網,接觸多方面的知識。 文:許婉焮、韓祺疇 圖:黃志東、韓祺疇 徐立之:善用互聯網接觸不同學問 主禮嘉賓港科院創院院士徐立之教授致辭時表示,校記計劃不僅拓闊學生視野,更培養了他們慎思明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指出,在處理專業知識時,記者更應深入思考,確保讀者得到準確資訊,「讀者會相信你寫的東西,你的報道有教育作用,即使是教煮飯和介紹廉價貨品都不可以出錯,否則會誤導他人」。徐立之是遺傳學權威,對於早前引起熱議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十分關注,留意到傳媒在報道相關新聞時甚有難度。他認為部分科學家的理論確實難以消化,但把深奧知識用簡易字句傳達給讀者也是記者的職責,寄語校記「學習時不要只接觸單一方面的知識,該好好利用快捷方便的互聯網,接觸多些不同範疇的學問」。徐立之稱,報道科學新聞不容易,期望校記們勇於向高難度挑戰。 嘉賓主持鄭萃雯在開場時形容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認為,網上資訊雖多,但年輕人往往鍾情單一媒體,只關心有興趣的事而忽略社會時事,「如何挽回公眾對時事的關注是傳媒行業最大的挑戰」。她提及「吳靄儀測試」,即專欄作家馮睎乾早前撰文談到年輕一代普遍不認識從政近20年的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傳媒業界該反思「大眾議題」是否已成為過去式,「大家只關注感興趣的議題,缺乏公民意識,對社會造成很大危機」。 中大梁麗娟:缺乏公民意識是社會危機 浸大傳理學院副院長劉志權則指出,現今的傳媒危機是「經營困難」,強調每個社會都需要有質素的新聞界,但現時網上免費資訊氾濫,大眾鮮有付費購買報紙,令傳統媒體收入下降,難以維生。他期望大眾可多付費支持喜歡的傳媒機構,「他們才有充足的資源,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新聞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