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位於陝西省的富平銀溝遺址原是一個沒有文獻記載,被歷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遺址,日前已被大陸專家學者認定為中國古代陶瓷生產非常重要的遺址,在16日召開的陶瓷科學考古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中,認為富平銀溝遺址的窯業成就填補了陝西唐代製瓷史的認知空白,有望改寫中國陶瓷史。 2011年12月,陝西省文物局進行調查工作,經過勘探,在該遺址發現各類遺跡共1910處,其中窯爐遺址318座,灰土坑832處,礦物質遺跡242處,古井145眼,採集各類器物標本984件。 2015年,陝西省文物局委託浙江大學和陝西省文物勘探公司組成研究團隊,採用科技考古的先進技術。經過多次實地考古調查,採集標本,尋找燒製各類瓷器的原料,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和先進技術,從考古學、材學學、工藝學等不同角度進行了科學研究。並對典型標本進行熱釋光年代測試,用以斷源、斷代的科學分析。同時,結合文獻資料查考、探求遺址的性質。 研究成果發現,富平銀溝遺址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個有相當規模、品種多樣、技藝高超,產品質量領先的北方製瓷窯群體系,在中國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望改寫中國陶瓷史,且為解決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鼎州窯」及破解紛爭不息的懸案「柴窯」提供了新線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