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身中百毒的傳說,聽來已覺誇張,居然喝茶後又能解百毒,則確實玄之又玄了。自古以來,人們相信茶對人體利多弊少,比如茶能提神、消滯、去脂,大概已是不爭的事實。現代中、日、歐、美不少研究更指出茶有防癌、抗氧的功能,其中以綠茶、白茶,功效尤著。不過,話雖如此,在牙科發達,潔齒護齒工具先進的現今世代,古人所言茶能護齒固齒之效,反成其弊。 水為茶之母 佳茗似佳人 說到古今之變異,喝茶而與古人相較甚遠的,莫過於對水的認識與運用。所謂水為茶之母,水對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茶聖陸羽所著《茶經》認為泡茶以泉水、溪水為上。但現代人喝茶,對水多無甚講究,加上人們多以金屬器物傳輸盛煮,腥味滿壺滿杯,茶的真味根本無從保存、發揮。現代人滿口鐵腥尚且不辨,故亦較難理解和體會古人對茶的認識與講究。且看東坡先生對煮茶、喝茶的玩味和描述:「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試院煎茶〉 以上是東坡先生對煮水、磨茶等細緻又生動的描述,大意是說煮水時水溫不斷升高,水中的氣泡就如蟹眼般大小漸漸而成魚眼般大小,水沸時的颼颼聲又似風吹松樹的聲音。而磨茶時茶葉的粉末紛紛落下,其旋轉之態,就像飛舞中的雪花般輕盈。至於東坡先生「從來佳茗似佳人」(〈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的人茶並論,對藝與美之體悟,更是現代人遙不可及的情韻與通明了。 中日飲茶 大異其趣 不過喝茶過於講究,似亦非正道。唐人張又新和宋徽宗趙佶對水、茶均有專著至論(分別著有《煎茶水記》、《大觀茶論》),這對茶文化而言,無疑是莫大的貢獻,但就政事來說,過於沉陷此道,則難免有玩物喪志之譏。又如日本茶道,強調精神境界,但看來卻偏重形式規格,所謂茶道,反失本真精神。已故著名畫家唐雲就曾評其:嚴格、拘謹、神秘。唐先生推崇中國茶道,無他也,一詞記之曰:自然。適性順變,逢茶便喝,遇飯便吃,正合自然之道啊! 生活反思 趙州和尚偈語:「吃茶去」,意謂以簡約平常的心與模式生活,不必為塵囂妄念所糾擾,如此,則能化解人生種種煩慮,自在地融合於自然天地之中。中國人認為茶與禪相通,都能導領人們返璞歸真,淨化心靈。這樣的「茶禪一味」,你能體會嗎? ■文:袁漢基 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50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