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醫科生實習研究體驗
沒家庭醫生 窮人迫看急症
【明報專訊】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學生周絲妮(Stephanie Zhou﹐音譯)一年前給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投書﹐談到她出身貧困﹐為了適應醫學院生活而必須隱瞞這一點。文章引起很大反響。不過她說﹐踏入醫生行業﹐見到了許多相同背景的病人。
周現在是新寧健康科學中心的實習家庭醫生。她當時的文章題為「特權中的弱勢」(Underprivilege as Privilege)。她說﹐大學期間﹐她必須打兩份工來支持申請醫學院的費用。「事情很清楚﹐一個人必須出身高貴﹐才能容易地申請和融入醫學院的文化中。」
本地英文報紙《多倫多星報》轉載了這篇文章。
近期她再次受訪時﹐談及文章的反應﹐她說﹐她也很吃驚。「許多人告訴我﹐他們在醫學院就讀時﹐也有過和我相似的情況。一個人的社會經濟狀況從外表上並不容易看出來﹐因此許多人可以將其隱蔽起來。」
「大部分醫學院學生都來自富裕家庭。因此許多同學的花費﹐和你是不同的。」
此外﹐有的人大學本科念的是一些並非科學的學位。他們也經常將此隱蔽起來﹐以便適應環境。
但是當她進入醫療實踐﹐她發現「苦難」的過去﹐「無疑」給她提供了幫助。她實習中也看急症。她發現﹐許多人不去看自己的家庭醫生﹐而來看急症。因為他們沒有家庭醫生。她就幫助他們找一個﹐並告訴他們為什麼有一個家庭醫生很重要。
「我還和他們談到營養﹐告訴他們怎麼可以較為便宜地買到健康食物。」
「如果你有家人每天感受到經濟方面的壓力。你會記得事情是怎樣的糟糕。」因此﹐當她面臨一個胸痛的病人。她並不單單給病人開藥。她還會和對方談到營養、體重、戒煙和財務壓力等。
文章發表後﹐她還應邀參加了多大醫學院多元帶教計劃。她加入一個研究項目﹐聚焦在那些影響平等的比較不易覺察的因素﹐比如社會經濟狀況、宗教或者性取向等。他們向那些導師指出﹐在多元文化情況下﹐存在一些敏感的區域﹐需要慎重對待。
就未來發展﹐她表示﹐再過一年多一些﹐她的實習就要結束。而她在自己的碩士學習中﹐曾經去到波士頓醫療中心﹐為無家可歸者治療癖癮問題。她覺得多倫多也有這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