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勞緯洛(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中六)
金庸先生辭世,網上掀起各種悼念,書迷也紛紛發表對作品的感想。我翌日翻看臉書,讀到鄧小樺寫有關《神鵰俠侶》的帖文,她淺談書中的官能情節以及楊過究竟如何成為神話。我讀後不禁在想,論金庸江湖中用情之深者,可與楊過一比的,恐怕只有《天龍八部》的段譽。
楊過情深在於「狂」,段譽則在其「癡」。身為大理世子,段譽自幼研讀詩書佛經,個性樂觀又帶點傻勁,毫無貴族氣派,被其爹娘喚為「癡兒」恐非無由。尤其在烏老大鼓動眾人反抗天山童姥一節,氣氛如箭在弦,段譽卻不理身邊事,獨向傾戀對象王語嫣高吟一段「月出皎兮」,可見他對感情之癡。
段譽生來便是個愛和平的書呆子,討厭打鬥,他不愛充滿陰謀殺戮的江湖,卻深戀江湖的明媚風光。從初到無量山貪遊名山大川,誤打誤撞學了身功夫,卻不用於正途,只顧逃命、貪生怕死;他對女色的貪欲,更如中魔障,終其一生都是貪。段譽貪戀江湖之美好,卻不能承受其醜陋血腥的一面,此亦是癡的一種體現。
這樣說似在貶損段譽,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受困於七情六欲?段譽一開始癡戀的,其實不是王語嫣,而是一尊沒有生命的「玉像」,王只是個投射而已(編按:段譽曾誤入無量山,看見一尊玉像,驚為天人,後來才遇上貌似玉像的王語嫣)。金庸在此寫出了鮮有人能窺察的人性陰暗面,就是人總愛對幻想對象獻上執著癡情,卻從無認真思考過,自己所相信、深戀的對象本為何物。段譽不知自己為何對王語嫣一往情深,結尾才終覺自己一葉障目,始悟無常之理。笑他癡,其實我們更癡。
段譽的貪癡在故事中表露無遺,其性情更貼近現實的我們,使他比郭靖、陳家洛那樣單調的角色更為可愛,也令內容通俗的《天龍八部》可被奉經典。
《天龍八部》可謂一部談戀之書,戀者有眷念不捨義,說到底即是執著。珍瓏棋局(編按:逍遙派掌門無崖子所設的圍棋棋局,由不同人執子,棋局就會有不同變化)暗示了江湖眾生相,金庸筆下的江湖亦是現今社會的縮影,段譽一子不捨是優柔寡斷,慕容復棄棋筋取空勢是不切實際,而虛竹乃破局也許不過是因緣際會,同時是破除己執,不爭而自在。珍瓏棋局之隱喻,說明了眾生無法脫離苦海,在於有執念,不能釋除各種魔障。唯有不爭不戀,方自得道。
「天龍八部」原是佛家概念,指帝釋天、阿修羅等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金庸所寫的,則是人的無常命運。游坦之對阿紫的迷戀、慕容復對復國大夢的追求、段延慶對復仇的執念、鳩摩智對武學的癡醉,至天山童姥與李秋水為了無崖子相爭半生,一切皆是執著。我認為《天龍八部》寫的,是若人不醒覺眾生皆苦,不理解人生之「空」,緊緊捉住無謂的事情,到頭來只會耗費一生。
武俠小說創作是形而上的,不為反映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更重要是寫出人生之大同。《天龍八部》揭示人生無常,我們愈執著的,就愈易離我們而去。也許呼應「名相非真相」,三名主角之名(譽、喬、虛),似在揭示「三毒」(貪、嗔、癡)。唯有除去無意義的執念,我們才能真正無為而逍遙。
戀戀不捨,不如相忘於江湖。
【文章經編輯修訂】
■啟導站
這期文評經驗頗有趣,正是閱讀金庸作品後寫的閱後感。筆者反覆讀了三四遍,竟忘記撰寫文評的工作,因為我也不小心走進了金庸的武俠世界,遇上了喬峰、段譽和虛竹!
文章題為〈戀戀江湖〉,同學以小說《天龍八部》為主要印證,寫出對金庸筆下武俠世界的感想。然而作為一份「閱讀評論」,命題和內容的關係宜有機地緊扣。以《天龍八部》為軸的話,是角色間的情仇愛恨?還是江湖上的貪嗔癡怨?抑或兩者皆備,同時兼論?如是,作者便該在「戀戀」一題上有更多的界定,或能更清楚讓讀者明白所抒的情、所發的議論是什麼。
文章頗具文化專欄的味道,行文用字及引用內容的風格均見成熟。不過這僅是「形」,而非「神」。形外神內,內在觀點及闡述之間的關聯極重要,除命題的緊扣外,內文提到段譽所厭和所愛的江湖,及後又提到:「《天龍八部》可謂一部談戀之書,戀者有眷念不捨義,說到底即是執著。」和「《天龍八部》揭示人生無常,我們愈執著的,就愈易離我們而去。」但文章卻未能清楚解釋「眷戀」、「執著」和「人生無常」三者的關係。另外有些概念如「名相非真相」,如有更具體的描述會更好,畢竟書寫文評,要讓讀者明白,能深入淺出最好。
作者在末段一句:「武俠小說創作是形而上的,不為反映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更重要是寫出人生之大同。」恕筆者沒甚慧根,看不破此句的玄機,「不為反映社會的意識形態」跟「寫出人生之大同」有何矛盾牴觸?唔……筆者決定不執著了。
■文評人
殷培基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職中學教師。著有小說《爆籃》系列、《武神少年》系列、《怪病》、《摘星老師的範文18篇》、《罕天奇兵——神目覺醒》。喜歡寫作,喜歡教學,喜歡荒誕離奇。
■徵稿
你也想投稿?可連同姓名、年級和校名,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或於「明報教育」facebook inbox投稿,請註明「《語文同樂》投稿園地」。作品須為原創及未曾發布。投稿一經刊登,可獲書券100元。
整理:韓祺疇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