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美兩國總統同場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之際,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撰文指出,馬克龍與特朗普正好代表了信任「全球管治」與否,以及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股衝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思想。 「全球管治」 vs.美國優先 拉赫曼指出,馬克龍贊成全球管治(global governance),藉不同層面的政治互動,解決國際衝突和問題,並監管國際事務。他藉紀念一戰,以「和平與全球管治相連」口號舉辦「巴黎和平論壇」(Paris Peace Forum),這顯然跟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所代表的國際主義一脈相承。威爾遜就在1919年巴黎和會,提出構建世界新秩序的「14點」計劃,支持組織「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全球管治結束戰爭。 威爾遜雄心勃勃的計劃在國內失敗了,因為參議院拒絕批准美國加入國際聯盟。反對陣營的領頭者是參議員洛奇(Henry Cabot Lodge),他堅持「我必須優先想到美國」和譴責「全球主義」。他的理念正好被現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承傳,他公然蔑視最代表全球管治的聯合國,又跟洛奇一樣大力反對移民湧入。 文章提到,威爾遜曾警告,美國將為不加入國際聯盟而重返歐洲戰場。20年後,國際聯盟失敗、獨裁者出現。民族主義者認為那證明全球管治無效,國際主義者則歸咎洛奇等民族主義者沒有給全球管治適當機會實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在兩派思想決策者折衷做法下,一邊加入和主導成立聯合國,一邊靠核武等「硬實力」來維持國際秩序,但幾十年來美國大致由國際主義主導外交政策,至特朗普主政才由國際主義回到民族主義。(金融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