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警方鑑證科中的血跡專家,能夠為案件的調查提供許多很有用的線索,有時甚至可以令調查方向出現180度的調轉。但鑑證工作也非萬能,專家表示,在調查一宗華人裝修工殺人分屍案中,就不能提供確鑿的證據鎖定兇手。
皮爾區警隊鑑證科的弗拉格(Michelle Pflug)探長,前不久才在安省警察學院完成了血跡分析的課程進修,對警隊的案件偵破工作有很大助力。
「血跡的研究有時候甚至可以改變警方的調查方向。例如某個報案的人說,他發現死者倒在地上一動不動,於是上前給對方做心肺復蘇法,最後打電話報警。而血跡檢驗卻發現,報案人的身上有血液濺射的血跡,這說明死者的身上的傷口在噴血時,報案人就在旁邊。這就與報案人之前的說法有出入,排除了其它所有的不可能之後,則報案人就成了首要嫌疑人。」
弗拉格探長稱,濺射的血液、滴落的血液、被塗抹的血跡或者是混合類型的血跡,都能一定程度上還原案發當時的經過。
探長進修課程結束時參加的考試,是對一處灑滿各種血跡的模擬兇案現場進行分析。
而探長還原出來的場景是,受害人在廚房的灶台旁開始滴血(可能被打了一拳在鼻子上造成流血),然後整個人摔倒在地上,爬行到一處牆角,遭到兇手重擊,有血液濺到牆上。
受害人爬起來去到另一個牆角,再次遭到重擊,又有血液飛濺到牆壁上,他不支倒地,又爬行了一段之後,趴在地上不動,血液在其頭部附近形成一大灘血。
在這一過程中,兇手也受了一些傷,他的血在地上也留下一些血跡,說明了兇手的活動方向。
但弗拉格探長強調,並不是每次血跡分析,都能像這個模擬現場那樣栩栩如生地展現兇案的過程。
「這種還原並不能百分百地還原當時的事發經過,只不過是把一些可能性排除掉。比如說受害人受傷後,血跡表明他曾移動/被移動過一段距離,那受害人留在原地不動的可能性就排除掉,僅此而已。」
她舉例稱,2012年發生的華人裝修工蔣春棋殺害女友劉冠華並分屍、棄屍案,被告把殺人和分屍的責任,全部推到心臟病發而去世的母親身上,對於這一點,血跡分析就無法確認被告這一說法的真假。
「我們在現場的牆壁上發現一些飛濺的血跡,這只能說明受害人受創的傷口離牆壁較近,但至於是誰動手殺人,就看不出來了。成年壯實男性甩出來的血跡,和老年瘦小女性甩出來的血跡,沒有區別。調查人員只能通過其它方式來推導被告的說法是否合理、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