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產後抑鬱是每個媽媽都會經歷,正常不過,只是程度不同。」念大學時修讀心理學的Lorreta,誕下長子後自知情緒受困,但為免他人擔心,嘗試抑壓情緒,並用所學知識避過母嬰健康院的問卷篩檢。至幼女出生,她情緒崩潰,更萌生輕生念頭,後來藉中醫調理身子,以及宗教信仰支持,情緒終得紓緩,更在網上設專頁記錄孩子成長,鼓勵同路人勿輕易放棄。
衛生署轄下31間母嬰健康院(健康院)會為產婦普查產後抑鬱,產婦需填寫「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並接受醫護臨H觀察評估。有產後抑鬱徵狀或情緒困擾者會轉介至派駐健康院的醫管局外展精神科團隊,接受進一步評估及輔導。
現時37歲、育有一對子女的Lorreta說:「情緒很恐怖,今天可以無事,但明日可以推翻你整個生命。」長子今年9歲,出生時因黃疸經常進出健康院,堅持餵母乳的Lorreta因乳線發炎,一度無法餵奶,加上產後荷爾蒙改變,初為人母的她精神緊張,長期睡眠不足。縱使健康院有問卷評估其情?,曾修讀心理學的她笑道:「知道剔什麼答案會被視為進一步評估對象」,故明知情緒有異,但生活未受影響,未有重視問卷。
幼女約兩年後出世,半歲時確診輕微自閉,適逢長子準備入學,Lorreta壓力倍增。眼見其他小孩琴棋書畫樣樣精,兒子卻什麼興趣班都無參加,頓感自責,「好多比較,好多不滿,好大壓力」。精神緊張令她經常無故向子女發脾氣,然後又因此內疚哭泣。她形容那段日子很辛苦,「覺得無人幫到我,看?雙手想用刀苳U去,看?窗框想跳下去」。
開專頁記子女成長 鼓勵同路人
親友鼓勵下,她接受中醫調理,改善了睡眠等問題。本身是基督徒的她亦透過信仰紓緩情緒,並在網上設立專頁「童你去玩」記錄子女成長點滴,同時整理自己的思緒,免再鑽牛角尖,並鼓勵同路人勿放棄。 她說,健康院服務供不應求,醫院人員已忙得不可開交,產後抑鬱難以即時獲支援,同路人彼此分享,亦有互相支持的作用。
2015至2017年,在健康院完成產後抑鬱問卷普查的人數由4.5萬至4.7萬不等,獲轉介至醫管局精神科跟進的由2800人至3300人不等。醫管局沒就健康院轉介的產後抑鬱症個案的輪候時間作分類統計,過去3年,成人精神科專科門診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2周至15周不等。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稱,現時健康院對產後抑鬱的篩查是對嬰孩作檢查時「順便做埋」,建議政府增加有關資源,亦倡議增設家訪,更全面了解有需要的產婦。
明報記者 曾映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