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姜文不僅有新片《邪不壓正》將於本周五在多倫多電影節放映,同時還在昨日下午作為嘉賓參加了「對話」(In Conversation with...)節目,和TIFF觀眾分享了自己的作為從影的經歷。
姜文說,自己最初之所以會對電影感興趣,是被1950年代的中國戰爭電影所吸引:「我小時候看《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影片,對堶悸瑣啋妊黥熒P到非常驚奇,意識到原來電影可以把這麼多成年人召集起來,一起創造出這樣的效果。我覺得這些中國老戰爭片甚至和美國西部片有類似的感覺,有些場景就像美國導演John Wing(尊榮)片子媄M馬的牛仔一樣,從山上衝下來,把日本鬼子打散。」
後來姜文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並且參演了張藝謀導演的成名作《紅高粱》。但為什麼之後又會走上了做導演的道路呢?姜文笑說:「我做演員的時候就經常幫導演寫劇本,我參加的很多電影堶掖ㄕ釦琣菑v寫的部分。有些導演會對此感到很高興,但有時候會假裝高興但心堥瓣ㄟ矽部A說『你乾脆自己當導演吧』。那我覺得既然自己喜歡寫劇本,那就自己做導演吧!此外,當時我正好也看了很多文革電影,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它們太像報紙的結論,我願意去感受一下我自己的體驗到的。而且正好有王朔的小說,所以1994年我就拍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去展現我覺得更接近文革真實情況的樣子。」
作為導演,姜文執導的電影常常被評價為「節奏很快」。他笑說自己在二十多歲剛參加電影節時,看到很多歐美電影節奏很緊湊,同時又能很好地打動人心,「對比之下,當時的中國電影節奏顯得特別慢。於是我就下決心不能拍這種拖拉的片子。同時,在創作的時候,我總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但電影時間只有兩小時,所以會寫很多進去。等到拍完剪輯的時候,又會剪掉很多多餘的情節,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整體效果。」
雖然姜文常常和張藝謀、陳凱歌等一起,被媒體歸類於中國第五代導演,但他認為,不適合用「第幾代」來概括導演,因為儘管是同一代,但仍然有不同的拍攝方法。
同時,也並不是「新一代」導演的作品就會和之前的導演有很大不同,「『新』其實多是換了一件新衣服而已,人不可能變得那麼快。如果真的把電影拍得太『新』的話,就會有大部分觀眾看不懂,不知道拍的是什麼,所以電影其實沒有辦法做得太新。法國、意大利、德國導演在二戰之後嘗試了很多方法,包括新浪潮等。但是他們做到一定程度就會停在那兒,因為新一代觀眾並不會比上一代有很大出入,人類也不會有那麼快的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會把80年前的電影當作經典的原因。我很幸運地和上到100歲,下至比我小十多歲的導演合作過,我從中觀察到其實大家都在努力講能夠讓觀眾理解的故事。技術在進步,可能現在的表達可以更個人化,但求新仍然很困難。」
最後他還談到了面對作品被審查時的態度:「我這段時間正在看一本書叫做《Conversation with Billy Wilder》,我看了之後很吃驚,才知道Billy Wilder作為一個和夢露、赫本等都有合作好萊塢大導演,竟然也要面對很多作品被審查的問題。我當然不希望電影被審查,全世界沒有導演希望面臨這個問題,但是現實是這樣。我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寫劇本的時候,假裝沒有人會審查我的劇本,我想怎麼寫、怎麼拍。否則一直想茬o個問題,就沒法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