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中國亦難獨善其身,面對危機,中央啟動4萬億救市措施,透過擴大內需、振興十大產業等舉措,GDP成功「保八」,成為最快走出海嘯陰霾的國家,但大水漫灌也埋下了產能過剩、樓價高企及債務高築的後遺症,甚至有指這些禍根將會令中國成為下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源頭。
明報記者
對於環球金融危機會否十年一現,今年再臨,當年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現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的哈繼銘直言「我認為今年發生全球危機的機會率最多10%」,一來經濟龍頭美國於稅改等改革下,失業率低,資金虹吸,經濟正重拾向上軌道,出現突然逆轉的機會不大;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雖說面對如貿易戰等問題,不過財政及貨幣改革正在調整,縱使經濟增長會放緩,但未至於去到衰退。
然而今年不發生,不代表往後不發生,哈繼銘警告,未來幾年不是沒可能爆發全球危機,首先,美國經濟政策效果幾年後會成強弩之末,而加息導致通脹上升,經濟就有轉向風險。但比起美國,「在中國爆發的機會不可被低估」。
高儲蓄率曾支撐中國債務擴張
哈繼銘表示,有兩組數字的變化值得關注,一是家庭儲蓄率,二是家庭債務佔GDP比重。中國總債務佔GDP比重一直高於發展中國家平均120%的水平,且逐年上升,之所以過去10年都沒爆破,一大原因是中國的儲蓄率,尤其是家庭儲蓄率較高,「老百姓將大部分錢存入銀行,為銀行給企業債務展期提供了支持」,這情?某程度上是支撐?不發生債務違約的原因之一。
然而,隨?人口紅利消失,勞動人口萎縮,加上消費種類增加,年輕一代消費習慣改變,以及老齡化和開放二胎,令內地家庭開支增加,導致家庭儲蓄率逐年減少,從2008年高達34%,至去年跌至不足13%。與此同時,樓價上升造成的貸款負擔、近年P2P消費信貸的興起等等,正在推高家庭債務水平,變相使得老百姓更難保持高儲蓄率。
日韓經驗 總儲蓄率跌至三成半陷衰退
哈繼銘提醒,當家庭儲蓄率下降,無法再為銀行提供存款支持,債務危機便增大,以可量化指標看,「日本及韓國的經濟衰退大約是在總儲蓄率(即包括家庭、企業及政府)降至30%至35%左右出現,中國總儲蓄率現時在40%以上,但以每年10%減少的話,去到35%危險水平,也就是未來3年至5年的事」。
更悲觀的是,一旦中美貿易戰進一步擴大,將影響到消費品進出口,更嚴重會波及就業,對儲蓄率下降所產生的疊加效應不可忽視。再者,哈繼銘指出:「1998年是來自新興國家的危機,2008年來自美國,2011年有歐債危機,2016年石油輸出國波動,那麼剩下來未爆發危機,又沒有處理經驗的主要經濟體就只有中國。」不過,他也預計屆時中國會運用非市場化的行政手段推遲危機爆破,「任何國家在非常時期也會這樣做,只不過中國會應用得更廣泛」。
【明日預告:鄺美雲】
(金融海嘯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