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幼會60年代助逾萬童 60美軍助養鼓勵 窮女孩圓護士夢
【明報專訊】大手拖小手,每月來到同一櫃台前報上名字,輪候的人眾多,被叫名的小孩戰戰兢兢入房,交出成績表待社工點評,時獲讚賞,時得訓勉,社工隨後送上學費資助及助養人的來信,這是張慕霞的童年回憶。在1960年代得到60名美國海軍助養才可完成學業,夢想成真當上護士。逾半世紀前的事,張慕霞歷歷在目,她更把感激之情轉贈予自己助養的小孩,向小孩的父親道出「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的故事,盼為小孩及其家人帶來改變。
明報記者 李詠珊
社工每月看成績功課發援助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資源匱乏,未有免費教育。慕霞有4兄弟姊妹,任職排字工人的父親工資不多,她只能夠在學費較便宜的天台學校讀書,每月學費只需5元。其後得街坊推介,才知國際培幼會在港設辦事處,為有需要兒童及家庭提供教育及其他所需,慕霞媽媽本想為妹妹申請資助,但妹妹沒成績表故無法申請,慕霞就受惠成為受助人。
當年慕霞每月要帶同成績表或功課到培幼會辦事處,讓社工檢視,「讀得叻會讚,讀得不好會訓勉幾句,都會鼓勵一下」,慕霞每次見社工,既害怕又期待,因無論成績好或差,都會得到物資及助養人的書信作禮物,慕霞的助養人是60名美國海軍。
海軍團隊助養 陣亡退役他人補上
看似遙不可及的助養人,慕霞曾親身接觸兩次,這批助養人的戰艦分別於1966年及1968年途經香港,海軍邀請慕霞一家登艦,「上到船見到好多好多人,數不到有無60位,但見到他們好開心」,隨行有翻譯員陪伴。慕霞其後知道,海軍組成60人團隊助養自己,有人負責寫信給她,又把她的回信貼上報告板,當有人員陣亡或退役,就由其他人補上,「第二次再上船參觀,與一位曾見面的海軍重聚,他向我說好開心在兩年後再見到我,後來才知這句說話是那麼意義深長」。
兩經香港 邀登戰艦參觀
「小時候對金錢其實無甚概念,而助養人帶來的快樂與啟發,給我最大改變。」慕霞稱,除了參觀戰艦,每次都有兩名海軍帶他們到百貨公司買禮物,又曾參觀她狹小的家,最深刻是海軍Steve帶她到尖沙嘴餐廳用餐時的一段對話。「慕霞,你長大後想當什麼?你有什麼夢想?」慕霞從小見當護士的姨姨能夠幫人,因此也想成為護士,Steve即從錢包取出相片,「他指住相中的女士,說那是他太太,然後好肯定地鼓勵我,說我一定可以做到護士」。「全家我最唔叻,在天台讀書時考第四,去到正規學校就讀不了,老師成日叫我留班,到五年級無得考升中試,若沒資助讀私校,就未必有機會讀書」。慕霞是當年其中一個接受助養的小孩,1959年至1973年間有近1.2萬名兒童及家庭得到同樣的援助(另見稿)。
慕霞記得最後一次取資助時,社工向她媽媽千叮萬囑,定要讓慕霞完成學業,她記得社工當時說:「你不要不讓慕霞讀書呀,因為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正因這句話,「之後家中環境好不好,媽媽都堅持讓我們讀書」。慕霞後來投考護士獲取錄,就遇到爸爸中風,媽媽其後亦病重,「如果不是當年堅持學業,有穩定工作同收入,先捱得過」。
訪寧夏助養童 傳遞「知識改變命運」
近年慕霞與當中約400名前受助人聯繫上,部分更一起參與助養工作,她曾到寧夏探訪其助養的兒童,趁機向其父母說自己的故事,學當年的社工一樣鼓勵他們。
「知識改變命運是當年香港人一個好強的信念,你想靠什麼?中六合彩?一定要靠自己。讀書係好有威力。」慕霞笑言,現在未必會用同一番話鼓勵其子,「因為佢不需要改變命運,但我都鼓勵他努力讀書,因為相信有知識可以有更多選擇,你都不會看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