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基金倡中部水域填半個九龍 指政府計劃保守 強化方案可住百萬人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倡議在中部水域填海逾1000公頃興建人工島,發展為東大嶼都會。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研究報告,認為政府提出的東大嶼都會填海規模過度保守,倡議「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在大嶼山東面填海2200公頃,相當於110個維園或半個九龍半島的面積,料可興建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人。基金會預料最快可於2029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建議「不符邏輯」,要增建的土地超出整體人口增長;另建東大嶼都會成本估計要4000億至5000億,有此資源其實有更多選項,包括收回所有新界棕地再發展(見另稿)。
倡人工島住宅七成公屋 3鐵路接駁
政府早前在《2030+》報告倡議,在中部水域填海逾1000公頃興建人工島,發展「東大嶼都會」。基金會總幹事鄭李錦芬昨於記者會表示支持政府建議,但認為填海規模過度保守,未能釋放本港的發展潛力。基金會副總幹事黃元山稱,本港已發展土地只佔24%,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呎,較東京、新加坡等鄰近城市低。
他表示土地不足問題已為本港帶來生活質素欠佳、交通擠塞等問題,因此倡議「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在大嶼山東面填海2200公頃,相當於110個維園或半個九龍半島的面積,認為可一次過為本港提供大型土地儲備,料可提供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人,並建議將70%住宅單位用作公營房屋。交通方面,人工島會透過興建3條鐵路,接駁至堅尼地城、美孚及屯門南,並會興建3條主要道路,連接至堅尼地城、青嶼幹線及梅窩。
稱考慮保育 留緩衝保島嶼海岸線
負責技術評估的奧雅納工程顧問董事劉偉棠稱,計劃可分兩期進行,料第一期工程最快11年後,即2029年落成;第二期工程則於2032年竣工。他稱大嶼山東面水域的水深、水流都適合填海,而人工島設計上配合海上航道,又考慮到保育因素,建議在人工島預留200至300米緩衝區,以保留周邊島嶼包括喜靈洲、周公島、坪洲等海岸線。他又稱計劃可參考1990年代發展機場島的經驗,一邊填海,一邊興建道路基建及樓宇,相信首批基建可同步配合房屋於11年後落成。
指不能只推短中期方案 填海必要
黃元山表示,初步評估人工島填海成本為每平方呎1300元,興建基建成本約每呎650元。被問及填海是長遠計劃,如何解決本港面對的短中期土地荒問題,黃元山表示,每項具規模造地計劃均需時間,基金會支持多管齊下盡快推出短中期土地,但沒回應是否支持發展粉嶺高球場。他稱若本港只推展短中期土地方案,未來只會重蹈現時土地不足的覆轍,認為大規模在維港以外填海方案是必不可少。
未答是否支持發展高球場
另外,團結香港基金上月26日至本月1日的電話調查,訪問1004人,結果顯示46.8%受訪者贊成維港以外填海,31.1%不贊成,淨支持度達15.7個百分點,較3月底同類調查的淨支持度(11.4個百分點)上升。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