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北發展農業 團體倡社區參與
【明報專訊】政府正在規劃新界東北多個新市鎮,以滿足土地需求,當中規劃人口達10.5萬人的古洞北,最快2023年有首批居民入住。民間團體「亞洲人居環境協會」建議在該新發展區引入「社區支持農業」概念,鼓勵該區居民參與耕種,可增加農作物產量。整個古洞北每年料可生產約6000公噸蔬菜,足可應付區內一半人口需求,亦可促進城鄉共融及低碳生活。
亞洲人居環境協會香港區總幹事陳元敬表示,根據政府時間表,古洞北是新界多個新發展區中,最快有居民入住的新市鎮。該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已落實,政府一貫做法是「照單執藥」,交由不同部門按土地用途提供相應基礎設施,但協會認為政府可以「行多步」,為區內農業、綠化地帶及休憩用地制定詳細用途,以發揮協同效應。
資料顯示,古洞北新發展區面積447公頃,在全面發展後,該區可容納人口10.5萬人。由於該區鄰近鐵路、公路和口岸,又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該區將發展為「多元化發展中心」,集住宅、商業、研究與發展,以及農業用途於一身,但當中農業部分蚞布々痋A政府僅將面積約37公頃的塱原劃為「自然生態公園」。
倡塱原外圍加步道觀鳥
協會項目經理陳慧怡表示,他們提出的方案以塱原為核心。由於當地具高度生態價值,建議塱原維持現有以水耕為主的耕種模式,外圍可加設步道讓市民觀鳥,不會對生態構成滋擾;至於塱原南及北各一幅被劃為農業的土地,面積合共約45公頃,目前有不少棄耕農地,建議種植各種具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以應付區內需求。
居民優先耕作設農墟
至於新市鎮的住宅區,北面為鳳崗山,協會翻查文獻,昔日鳳崗是客家人聚居之地,種植茶葉,但該地被劃為綠化地帶,該會建議將鳳崗山及市中心的休憩用地,面積合共20多公頃,引入「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供區內居民優先申請耕作,並設立農墟。該會以漁護署的人均消耗蔬菜數據推算,社區支持農業用地每年可生產約4000公噸蔬菜,佔整個古洞北整體產量逾六成。因此該會認為此舉有助城鄉共融,短途運輸蔬菜亦有助減碳。
陳慧怡表示,除了農業,古洞現時仍有數間醬園及食品廠,有數十年歷史,但廠房位置被納入發展計劃,有可能受影響。協會建議保留醬園,並闢出部分地為展示區,定期出售本地生產的食品,並教育市民農業及食品廠之間的關係,為新市鎮加入不同元素。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