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多建水壩 老撾盼成「亞洲電池」
東南亞以湄公河及其支流為主的水系複雜,近年沿線多國都醞釀興建水壩,以開發水力發電,卻惹來影響區內農漁業命脈和環境保護的爭議。湄公河流域現最少有12座大型發電水壩,其中以成為「亞洲電池」的老撾最為有野心。這些水壩不單影響生態,成潛在危機,惹環保組織質疑,亦成為區內爭端的磨心。
老撾「亞洲電池」願景的關鍵是位於沙耶武里的大型水電項目,由泰國頭號建築公司初幹創集團(CH Karnchang)領軍興建,最重要的一環是估計造價為35億美元的水壩,預期裝機容量為1285兆瓦(MW)、每年電力產量為7406吉瓦時(GWh)。沙耶武里水壩是首次有成員國提交到湄公河委員會(湄公會)商討的項目,但未達成共識下,老撾2011年單方面啟動興建,估計明年全面投入應用。水壩產電95%會通過200公里長的運輸線出口到泰國。由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組成的湄公會,今年4月在暹粒開會時再次就水壩及其他發展項目的社會和環境災難評估爭執。該會理事會準備的3600頁報告,指出湄公河未來20年準備或正在興建的11個主流大型發電水壩和120個支流水壩,在水質、能源和食物等帶來負面的取捨。湄公河原先蓬勃的內河漁業將首當其衝,估計到2040年漁穫數量會大減三至四成,流往越南的沉積物會幾近消失。
在位處較上游的泰國和老撾分別從滿足電力需求和供電收入得益之際,柬埔寨亦在中國支持下研究興建水壩發電,同樣惹來非議。位處較下游的越南卻憂心忡忡,總理阮春福在湄公會會議期間呼籲各國採取「堅實和及時行動」,指湄公河的水資源無論在數量和質量都有下降,越南的下游盆地所受的影響「更為永久和嚴重」,陷入曠日持久的乾旱、海水倒灌農地和海河岸侵蝕,「逾2000萬人的生計受到威脅」。(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