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網貸兌付危機風暴從上月開始席捲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逾150家互聯網金融平台。而今年以來已有逾300家此類平台倒閉,涉數以千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受害人以萬計。據指這些網貸平台藉政府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但相關法規滯後之機,以20%高息向民間集資,再以高於銀行數十倍利率放貸賺取暴利。年初當局加強對該行業違法打擊與監管,最終造成相關行業踩踏致兌付危機迅速擴大。明報記者
行業資料顯示,2017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35.9%,今年預計將突破3萬億。獲得風投的平台數量達到153家,上市公司、國資入股的平台數量分別為126家、212家,銀行背景的平台數量為15家。而實際上近年來出現的P2P平台,早已數以千計。僅就出現兌付危機的平台而言,據裁判文書網和媒體相關報道,截止目前已有累計2149家出現異常,其中逾五成倒閉,另有42.74%兌現困難,只有1.54%由警方介入調查。
銀行收緊個人借貸 網貸有機可乘
近年互聯網金融藉助政府政策春風遍地開花,同時銀行收緊對中小企業及個人借貸,而令網貸平台迅速尋找到市場,進而發展成為遊走在法律邊緣的暴利行業。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網貸平台為吸引用戶,一般都會以高息利誘民眾。這些根據不同時間和利率向用戶所推出的產品,會被許以高達10至20%年息,此標準高過銀行三四倍。因此這些平台可以吸引到不少人投資,甚至很多平台的投資者是親友間互相介紹加入投資。
近年來女大學生借校園貸無法償還而被要求拍裸照勒索,或求職者被騙整容並揹上巨額貸款等新聞屢見報端。該業內人士指,向網貸平台借款利率遠高於銀行貸款利率,違背內地企業利潤規律,因此很大一部分貸款是打茪熅鰶U和整容貸甚至於房貸的旗號。而為償還許以投資者的高額利率,以及滿足於平台老闆自身的暴利追求,很多網貸必須借助蒙騙和欺詐等方式以獲高額利潤,此也是導致內地消費貸相關投訴盛行原因。
專家﹕或有人傳不利消息圖收購債權
此類網貸平台被官方認定會極度危害金融安全甚至社會安定,今年1月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將違法高利貸等納入打擊範圍,終使157家P2P平台集中出現兌付危機。而由央行牽頭、九部委共同編製的旨在要求規範完善互聯網金融規則的《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在5五月中旬下發後,又引發超過150家網貸平台的兌付危機。
本月16日互金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到近期一些地區網貸行業出現專案逾期增加、平台退出增多、部分借款人惡意逃債,一些不實傳言或不當報道誤導社會輿論,造成投資人信心不足,加劇恐慌情緒等情G。《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行業人士說法指「有人專門散佈關於平台的不利消息,引發恐慌,趁機低價收購平台債權」。報道引述一名元江南地區平號台CEO介紹,也有一些借款人此時趁機通過網貸平台借取大額金錢,意圖平台出現風險後不用還款。
投資者情緒差 合法平台流動性受創
「平台自身難保,催討債亦難免受影響,這更影響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北京地區一位元網貸平台負責人表示,原本倒閉的是違規平台,但現在投資者情緒不佳,一些規範經營的大平台也受到影響,流動性壓力很大,對於行業來說是十分艱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