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綠色力量調查大嶼山6個有淡水濕地地點,包東涌河、梅窩及貝澳,發現67種蜻蜓,佔全港蜻蜓種類約一半,當中15種在大嶼山首次發現,包括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的斑灰蜻。但該種蜻蜓棲息的紅樹林部分被劃為商業用地,環團擔心生態環境遭破壞,促將該片面積約1公頃的土地劃為河畔公園,加強保育。 大嶼山共錄67品種 佔港一半 綠色力量於2012年起,在大嶼山6個擁有淡水濕地生境的地點,包括東涌河、黃龍坑、梅窩、貝澳、深屈及大澳,做蜻蜓基線調查,共錄得67種蜻蜓,佔全港蜻蜓種數約50%;發現最多蜻蜓的為東涌(47種)、其次為大澳(41種)、鶺s坑(39種),梅窩及貝澳(均為38種)、深屈(31種)。 67種蜻蜓中,15種在大嶼山首次發現,其中又以東涌河口錄得的斑灰蜻最稀有,已被列為「易危」物種,即受環境因素影響面臨滅絕高風險,與大熊貓、長頸鹿及江豚同級別。 滅絕風險與大熊貓同級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總監鄭睦奇表示,斑灰蜻對野生環境要求特殊,在水中生活的幼蟲能抵受一定鹽分,只會在瀕海的河口濕地出沒,成蟲亦只會於河涌出口的紅樹林帶出沒。不過,錄得斑灰蜻出沒的東涌河口,面積約1公頃的紅樹林被劃為商業地帶,鄭表示由2016年政府就東涌新市鎮規劃諮詢公眾,到後來政府就該區土地用途諮詢公眾,環團都有要求將紅樹林納入保育用途,但未能成事。 鄭稱調查發現大嶼山低地的淡水生境,例如沿岸的紅樹林,孕育了不少本地少見甚至具保育價的蜻蜓,而該類生境最容易受城市發展破壞,例如梅窩錄得本地不常見的北部灣爪蜻,及在貝澳發現全球只在內地南部有紀錄的黃頸原扁蟌。 部分棲地被劃作商業用地 然而,鄭說調查期間發現低地河流及濕地受破壞較嚴重,例如東涌下游河道被鋪上混凝土,沿岸兩旁有不少車房及工場;梅窩及貝澳受到發展及非法傾倒建築廢料威脅等。至於河溪上游因普遍被納入集水區受保護,但部分河溪如東涌河上游受截水輸送到水塘影響,輸送到下游的水量減少,影響水文系統,建議政府考慮將部分溪水引回河溪。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