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限塑令」從2008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如今十年過去了。一段時間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大型商超的購物袋也明碼標價。然而,近年隨着互聯網電商的興起,外賣、網購又一躍成為塑料使用大戶。
經過多年的整治和管理,目前各地的大型商場、超市幾乎都按規定實行有償塑料購物袋的使用制度,塑料袋價格從2角到1元不等,雖然要收取一定費用,但選擇付費的消費者仍不在少數。據了解,10年前「限塑令」出台時,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而2017年為36,396元,翻了一倍還多,但塑料袋的價格卻與10年前持平,因此有觀點認為,收費對消費者來說約束有限。
「去超市購物塑料袋是肯定需要的,至於價格,幾毛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成了不少人在商超購買塑料袋的理由。「如果說之前買塑料袋有顧慮是因為每次收銀員總會找給你很多零錢,帶着不方便,但現在微信、支付寶那麼方便,沒有叮叮噹噹的硬幣困擾,就根本毋需考慮那麼多。」在某超市購物的顧客小林說道。
而在一些小型農貿市場、菜店和水果店,無償塑料袋依然大量使用。
「感覺塑料袋也不貴,有時候顧客買菜多抽幾個袋子我們也不會管,都是老顧客了。」位於北京北五環外某小區門口的菜店老闆稱,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的時候來買菜的人最多,塑料袋都掛在門口隨便拿,有的人比較節省,會把稱完重量的菜都放在一個大袋子裏,但大多數人都是一種菜至少拿一個袋,最後還要再拿一個大袋子裝。
「周末人多的時候一天要補三次塑料袋,每次500個。」說起塑料袋收費問題以及「限塑令」的要求,菜店老闆表示,「從沒想過收費,進價就幾分錢一個的袋子,如果不送感覺大家就不來買菜了」。
記者走訪發現,相鄰的水果店、便利店與上述菜店老闆的做法如出一轍,塑料袋都掛在最明顯的地方供大家免費取用。
「限塑令」對減少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起到積極作用,無法降解的塑料袋目前在市面上已經減少很多,但隨着一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塑料袋的數量需求卻仍然非常旺盛。
「一份外賣至少需要1個餐盒和1個塑料袋,如果點的多那就是成倍增加。」北京某粥店服務人員表示,每天店裏的外賣訂單上百份,塑料袋的話一天用500個是「正常水平」。
某外賣官網的信息顯示,該公司每日訂單達1200萬份,累積用戶2億。如果按照上述粥店服務員的說法,包括餐盒與塑料袋在內,每天至少有2400萬個塑料品被消耗。
據了解,從2008年限塑令開始實行到2016年,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約700億個,平均計算下來每年大概節約87.5億個。而據《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塑料袋總使用量約147億個,而國內三大外賣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加起來遠超過每年節約下來的塑料購物袋。
除外賣業,在快遞行業,快遞塑料袋的使用也十分頻繁。另外,為了商品不被擠壓碰撞,商家還會在商品外包裹幾層打包氣泡膜。而這些塑料製品在用戶拆開快遞的一瞬間就變成「廢物」。
據國家發改委估計,「限塑令」實施一年間,全國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減少了2/3 左右,減少塑料消耗約27萬噸。但是尷尬的是,十年後,超市、餐飲行業、集貿市場等場所使用塑料袋現象仍然普遍,與此同時,隨着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塑料快遞包裝的消耗量又在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