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向父母拋擲紙巾,一般人或會斥責為人子女的不禮貌,但對於雙親均失聰的朱寶玲,卻是在遠處「呼喊」父母的不二法門。儘管寶玲為健聽者,但一家均以手語溝通,日常生活亦多以手語表達自己,曾因此令幼稚園教師擔心她有學習遲緩,特意安排語言訓練。寶玲長大後修讀幼兒教育,最近獲頒發獎學金,現在香港聾人子女協會擔任導師,為其他聾人子女組織學習活動。 幼時多用手語 獲老師安排語言訓練 21歲的朱寶玲,父親先天失聰,大部分親戚亦為聾人,母親則在嬰兒時被蜜蜂蟄到,未趕及醫治而告失聰。雖然寶玲並沒遺傳父親的先天失聰,但家中各人均以手語表達,而正因手語句子字詞順序與一般中文有別,寶玲日常寫作時不時倒轉語句,「手語文法都比較特別,例如生日快樂,我們手語就是打『快樂生日』,所以我中文文法和能力都會較差」。幼稚園時教師發現她不擅辭令,擔心她因家庭背景而學習遲緩,專程為她安排單對單語言訓練,其後語言能力有進步。 幼園實習 以身體語言吸引幼兒學習 中學畢業後,寶玲入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幼兒教育高級文憑,其間曾到幼稚園接受特殊教育體驗實習,協助照顧語言發展遲緩的學生,令寶玲切身感受到,手語有助發展遲緩的學童學習,「會用身體語言去引導他們,例如蘋果,會邊說邊(用手勢)做一個蘋果,視覺加聽覺,便會更加容易去發音」,寶玲解釋一般幼稚園大多只以實物和圖片教學,認為加上動作可更吸引幼兒;寶玲在學期間亦有創作手語兒歌表演,以捉魚為題,串連Row a Boat等兒歌。 今年高級文憑畢業後,寶玲現於香港聾人子女協會擔任兼職學前及幼兒教育導師,「作為聾人子女,你知道別人是如何看聾人的世界」,盼善用自身經歷和幼兒教育知識,為失聰者子女策劃閱讀及故事遊戲活動,並與社工及言語治療師等合作提供言語訓練,日後期望能修讀有關特殊教育的學士學位課程或其他言語治療課程。 寶玲獲頒職業訓練局「伍達倫博士紀念傑出學生獎勵計劃」獎學金,獲發1萬元,今屆另外有8名傑出表現的職訓局學生獲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