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智能手機的鏡頭像素和拍攝質素愈來愈高,令到愈來愈多醫療檢查有機會透過它來進行,提高普及性。有本地眼科醫生研發出一款輕便的「眼底攝影儀」,只要加在智能手機,就可拍攝眼底的照片,令眼底檢查更普及和方便,診所、安老院、社區中心、山區義診、無國界醫生等相信將來有可能用得荂C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眼底檢查可發現青光眼、視神經病變、視網膜剝離、黃斑病變等眼疾。RainsOptics Limited行政總裁李碧華表示,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11月,主要業務是研發眼底攝影儀OphthoLens,這要由她的丈夫說起。原來她的丈夫中學時已很喜歡發明,參加過多個比賽,只是在大學時考入醫科以及當上眼科醫生, 才放下一段長時間。
眼科醫學會議發表獲讚賞
到2015年,她的丈夫覺得智能手機鏡頭的像素已相當高,足以用來拍攝眼底照片,只需在前面加多一個裝置。於是,他用了幾個月研發這個附加裝置,然後在一個眼科醫學會議上發表,獲得不少與會者讚賞。這就是OphthoLens第一代原型。
由於受到同行讚賞,她的丈夫決心將之商品化。之後兩年半,每逢下班回家後,她的丈夫就投入OphthoLens的研究改良,她則從旁協助,很多時兩人會一直研究至凌晨三四點才就寢。為改進效果,他們除了拍攝自己的眼底,還找來親戚朋友充當志願者,讓他們拍攝其眼底照片。
行動不便偏遠地病患可受惠
據李碧華的丈夫表示,要拍攝清晰的眼底影像,OphthoLens要內藏多組鏡片,將影像放大數十倍,兼且發揮好像廣角鏡的作用。為改良結構,他除向廠商訂購特別要求的鏡片,還參考過天文望遠鏡一些被遺忘的技術。但因OphthoLens乃配合智能手機使用,又不能太大和太重,這正是其困難之處。
此外,李碧華的丈夫還要自行學習設計手機App,以及工業生產的程序。總之,兩人一邊學一邊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到大學借書、上網學習,失敗後再嘗試。這樣埋首研究兩年半,他們最近研製出OphthoLens第四代原型,僅重125g。經過試驗,效果令他們滿意,硬件方面已完全定型,只剩下手機App還要修改。
李碧華和她的丈夫解釋,他們之所以要研發手提的OphthoLens,是覺得現時的眼底檢查還不夠普及,仍然受人手地域等因素限制。現時一般屋h診所和家庭醫生都未能提供眼底檢查,而有些長者行動不便,未必能自行乘車去眼科診所或醫院做檢查,「有些長期病患者甚至無法起H,怎樣帶他們去做檢查?」至於內地山區和非洲、南亞的發展中國家,眼底檢查服務有多麼稀缺就更加不用說,就算有眼科醫生肯去義診,也要浪費很多時間在交通上。
因此,兩人認為,必須有一套成本不太高、可隨時隨地使用,兼且可由普通人操作的儀器,才有助眼底檢查普及,而OphthoLens就符合這些條件。只要將它夾在智能手機的鏡頭,就可以拍攝眼底照片(在拍照之前,仍需滴藥水放大瞳孔)。
稱門外漢10分鐘可學懂操作
根據他們的經驗,一般人只需約10分鐘就能學懂操作OphthoLens。因此,將來不止是眼科醫生和合資格的視光師可使用OphthoLens,就是家庭醫生、安老院護理員甚或義工也可使用。不過,前兩者可即時判斷接受檢查者有否黃斑病變、青光眼、糖尿上眼、視神經萎縮、視網膜退化等問題;家庭醫生、安老院護理員和義工等則是先將照片拍下,再傳送給合作的眼科醫生,由後者來判斷。雖然仍然要眼科醫生觀看相片,但至少可打破地域限制,節省很多交通時間。
研AI分析相片 分擔醫生工作
而且,這只是第一階段的做法。在第二階段,該公司希望和擁有人工智能技術的軟件公司合作,將眼底照片傳送到這些公司的雲端,由後者的人工智能軟件分析,以作篩查;有需要時才再將相片傳送給眼科醫生複檢,這樣便可更加善用資源,大大減輕眼科醫生工作量,令眼底檢查大幅普及。早前,該公司參加貿發局的「創業日」,認識了幾間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希望將來再詳細商討合作的可能。
李碧華表示,該公司已為OphthoLens的某些設計在內地、美國及歐盟申請專利,並計劃年底量產,在香港組裝。為簡化生產,初期只會推出配合幾款iPhone的型號。但在此之前,該公司還要先為OphthoLens取得醫療器材的認證,由於屬非入侵性的儀器,她估計申請認證過程應不會太難。她的丈夫則透露,將來還可為OphthoLens加上一個消毒密封的包裝,讓眼科醫生做某些特別的視網膜手術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