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閱讀習慣需從小建立,如果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相信難引起小孩興趣。秀明小學從初小引進繪本教學,先以圖像吸引學生目光,再鼓勵他們細看文字,了解情節,至高小引入「橋樑書」,減少圖畫,讓學生過渡至較多文字書籍,為孩子閱讀之旅「打開一扇窗」。 明報記者 劉家豪 秀明小學自2011年開始繪本教學,每學年教授兩至三本圖書,每本書花約4至5節課堂,每節35分鐘,盼通過圖像,吸引學生閱讀後思考。該校中文科教師葉煒婷說,曾擔心學生只看圖畫,忽略文字,但發現學生若想了解情節,便會自己翻看內文。 學校選擇的繪本不少結局屬開放性,葉煒婷認為無固定答案,可引起學生興趣,並以繪本圖書《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為例,故事中的貓每次生命都會遇上不同主人,惟故事尾聲牠成為了流浪貓,卻生兒育女,活出首次令牠流淚的豐盛生活。「牠活過一百萬次又死過一百萬次,最後在第一百萬零一次的生命遇到真愛,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最後死而無憾。」葉說透過該書,可讓學生思考生死和人生課題,笑言學生看繪本的觀察更勝老師,「學生看圖畫書叻過我們,無大人這麼多包袱」。 高小轉讀少圖「橋樑書」 高小起,該校便轉用減少圖像的「橋樑書」,葉煒婷說︰「在語文角度,也想學生多些識字,學習到書中的行文用語和寫得好的佈局,所以會傾向慢慢不用那麼多圖畫」;該校每年亦定期邀請大學語文專家,與教師討論教學方法。 下學年全港公營中小學將獲全新的推廣閱讀津貼,小學每年最多可獲4萬元,校長陳俊敏說,推廣閱讀「全年不止這個數(津貼金額)」,花費逾10萬,故津貼不會影響該校的閱讀政策,但認為可展示政府「重視閱讀氛圍」的信息。 (閱讀系列之三.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