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半生從事社康護士、職至管理層的張秀蘭,10年前退休後以較低薪金重返前線。工作生涯除了要充當「和事佬」外,亦見過產婦因思想守舊,產後留在密不透風的環境,數周不洗澡;亦有病人因飲食失衡影響康復。為讓病人有較好的康復環境,張秀蘭更兼任營養師和室內設計等角色。多年來見盡社會百態,有感社會基層健康知識不足,去年正式退下前線後,她協助中港兩地培訓社康護士,笑言「做到無力做為止」。 10年前退休減半薪轉兼職 「那時無想過一輩子做護士。」1970年代中學畢業便入讀護士學校的張秀蘭,輾轉修讀社康護士,1980年畢業,展開37年社康護士生涯,更升至管理層。2008年,他年滿60歲,按醫管局規定退休,之後轉做兼職,薪金比以前少一半,更要帶茩10多磅的工貝箱上門為病人護理。現已屆七旬的她說:「不辛苦,工作時可到處去,很好啊。」 上門見盡百態 助康復兼做室內設計 社康護士主要為一些病情穩定、適宜返家休養,但仍需定期護理的病人上門提供護理。張姑娘多年來接觸數以百計病人,無數次充當和事佬,調停病人與照顧者間的矛盾。張解釋,照顧者在病人康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有爭執時,不可視若無睹,因會影響康復」。她又曾見過思想守舊的產婦,產後不敢吹風及清潔身體,長期留在密不通風的室內餵哺母乳,致嬰兒拉肚子,「間房臭到一推開門就聞到,嬰兒在這麼惡劣的衛生環境吃奶,當然肚痛」。她於是兼任室內設計,教導產婦家人整理家居,讓產婦有衛生舒適的環境休養。她說﹕「如有合適護理,坐月期間也可洗澡洗頭。」 嘆基層健康知識不足助培訓人才 張姑娘說,飲食習慣也影響康復,曾有心臟病患者,她多次上門為對方護理,仍無法解決其水腫問題,檢查其廚房後發現放滿調味料,始知病人平日「太重口味」,攝取太多鈉,影響康復。糾正其飲食習慣後,水腫問題亦得以改善。 見證社會變遷,張姑娘說病患愈來愈複雜,社康護士的工作難度增加,但市民對基層健康的知識未見改善,故去年正式退下前線工作後,到中港多個醫療機構分享工作經驗,協助培訓人才及推展基層健康教育,笑指「可以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到無力做為止」。 明報記者 曾映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