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評者:黃淑慧(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中四)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經存在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法國作家 馬塞爾?普魯斯特
《皮囊》是內地作者蔡崇達首部文學作品,他16歲嶄露頭角,獲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獎項,27歲成為國際雜誌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以年輕死刑犯的專題報道掀起全國熱話。他於北京發亮,回首書寫福建小鎮的樸素歲月。作者回憶成長經歷,細說每個在前半生停下陪伴或匆匆走過的人,如父親、童年玩伴、傳奇村民、「神明朋友」等,奮力生活的人多,過得順遂的人少。書中14篇故事殘酷又溫暖,表達作者對父母與家鄉的思念、朋友的關切、理想擊撞現實的無奈,以及對命運的思索。
翻開書頁,即見作家韓寒推薦:「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這本書他(即蔡崇達)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我難如韓寒慢下來,相反我一氣呵成地讀完《皮囊》,非因內容緊張刺激,而是文字深深地觸動心靈,令我捨不得停下來。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形容《皮囊》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它不只是作者的自傳,還能讓讀者認清自己的「心」。
《皮囊》讓我回憶起埋藏心底的感覺。書中的「喜」很短暫,眨眼即逝,如作者的兒時玩伴文展,是作者小時候眼中最優秀的模範生、老大,年少已不甘困身小鎮,規劃升學、工作的每一步,讓作者敬佩不已。但人生際遇難測,文展最後由村中最優秀的學生變成平庸的人,難於大城市棲身,最終返回老家。「你說,憑什麼是你?為什麼不是我?」文展問作者,作者莫名愧疚,但我懂得這感受。每個人都曾有優秀的兒時玩伴,愧疚只因為重視對方。
作者稱外婆之母為「阿太」,她教會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離世時告訴作者,她已沒有包袱,來去自如,只要感受到作者的想念,便隨時回來探望。我只是看了首個故事,淚水已模糊了視線。我一點也不認識阿太,但我也有如阿太親近的家人,她關心我,用生命教導我們「生活」。這樣的人離開我們,再也不能感受對方的溫暖,如何不讓人落淚?
書中有一句話,溫柔得令我哭泣:「『你那可愛的父親。』母親笑蚖﹛C」書中父親由一家之主,到因為中風失去自理能力、成為「孩童」,直到最後離世。母親從未嫌棄父親,更因夢見父親投訴祭品沒有電單車而笑開了。我讀到作者難以接受父親去世、氣急敗壞地破口大罵時,淚水不斷湧流,滴在書中,漸漸消逝。我代入作者的身分,同樣沒法承受尚未了解、回報父親前,他便已離開的事實。看完《皮囊》後,我很累,內心如被抽絲剝繭,讓我看清自己的心。若我再看《皮囊》,必會細細琢磨回味,再次把感動藏在心窩,永不磨滅。
【文章經修改】
■徵稿
你也想一嘗做書評人/影評人的滋味?請連同姓名、年級和校名,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或於「明報教育」FB inbox投稿 ,請註明「《語文同樂》書香光影投稿」。作品須為原創和未發布,字數約1000至1200,投稿一經刊登,可獲書券100元。
整理:蔡康琪
圖:mustafahacalaki@iStockphoto、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3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