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時代進步,殯葬觀念也在改變中。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葬禮策劃工作室團隊講述「非典型葬禮」;葬禮不是花錢和消費,而是用情感講故事。
在一名年輕男孩的葬禮上,圍繞在他身邊的不是鮮花,而是200多個泰迪熊玩偶。逝者生前鍾愛泰迪熊,母親擔心他貪玩,所以限制購買,如今恨不得把整個玩具店都搬來彌補他。
《新京報》5日報道,葬禮策劃師把葬禮禮堂布置成玩具店,幫母親完成了最後的心願。原本是父母送孩子的一場悲情離別,最後顯現出一抹溫馨。
從事殯葬行業10年,八寶山殯儀館葬禮策劃工作室負責人王靜策劃過許多「非典型葬禮」。她表示,這些特殊的葬禮環節,不是為設計而設計。而是將逝者生命中的平凡或精采盡可能地展示,讓親人在日後每一次回憶都充滿感動,而非無盡地哀傷。
她說,在一位戰友身上,王靜第一次見到了這種可怕的「內傷」。那時她剛從部隊轉業到殯儀館不久,戰友的父親去世,委託她承辦葬禮,她按照傳統方法辦完這場儀式。但後來每年戰友來掃墓時,總是痛哭流涕,難以釋懷。
王靜說,戰友沒趕上在病牀前送老人離開,葬禮上很多話也沒機會說出來,心裏有很多遺憾,令她很不忍。其實戰友想說的無非就是「爸爸我愛你」、「我心裏多麼在意你」,但中國人不習慣表達,導致後來鬱結成愈來愈多的話。
她會在葬禮引導逝者家屬抓住這個機會,說出最想說的話。透過道具的置放,幫助家屬釋放情緒。民眾想念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是睹物思人。有一次,一名百歲老人去世,子女想給媽媽最好的送別,卻說不出怎樣才算最好。策劃師問他們,希望媽媽帶着什麼走?家屬們想到媽媽的老花眼鏡,每天晚上女兒都幫她收到眼鏡盒裏。
葬禮那天,他們把眼鏡帶了過來。最後一個環節,女兒捧着眼鏡盒站在遺體前,終於說出了那句「媽媽,我愛你」,淚流滿面。
這個看似簡單的設計,卻是葬禮策劃最重要的環節。葬禮策劃就是創造一種因人而異的儀式感,透過儀式釋放感情,傳承逝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