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數量超美 中國學者憂虛胖
【明報專訊】「我曾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提前完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清華大學前副校長施一公不喜反憂地表示,這不意味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過美國,而是很多評價指標被「人為提高」。他直白地說,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的「垃圾文章」可以免了。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5分鐘的發言說了3次「很擔心」,主要針對中國的科研評價問題。他舉例,過去5年裏,中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2倍,技術交易額增加1倍,「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變成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不增反降,是5年前的66%」,施一公說。
簡單地說,中國科研體系不管研究成果或經費,如果算「總量」是全球數一數二,算「人均」卻立刻暴露弱點。施一公說,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數作為標準,且風氣愈演愈烈,「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數,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施一公說,他堅決反對「論文無用論」,但也不贊成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的「垃圾文章」:「追求論文的導向如此強、評價立場如此鮮明的時候,負面影響其實非常大。」
至於如何改變現狀,施一公坦言,他其實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如果要提建議,就是應該進一步改進科學評價體系,這需要全社會達成共識。」
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參考國際最頂尖專家的觀點,也就是「唯專家論」,施一公說,他不評價這種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很多國家都如此做。